能将声纳信号反射至不同方向,形成 “声纹迷宫”—— 主动声纳的探测距离会从 100 海里缩短至 50 海里,且容易出现 “虚假目标”。
200-1000 米的中层海水,存在一道明显的 “温跃层”—— 厚度约 50 米,温度从 28.3℃骤降至 8.5℃,盐度从 35.1‰升至 35.5‰;
这种剧烈的温盐变化会形成 “声速跃层”(声速从 1500 米 / 秒降至 1450 米 / 秒),让声纳信号像遇到镜子一样被反射,无法穿透到更深的海域。
“这就像给深海加了一层‘隔音罩’,” 声纳员小李解释,“我们听不到海底的声音,海底的‘东西’也可能听不到我们的声音 —— 但这次不一样,它好像早就知道我们来了。”
1000 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进一步骤降至 4.1℃(正常深海温度约 2-3℃,此处因海底热泉活动略有升高),盐度升至 35.8‰,且存在强烈的 “内波”——
振幅达 5 米,是正常海域的 2.5 倍。这种内波是由于上层海水与深层海水的密度差异形成的,能扭曲声纳信号,让水下探测像 “透过波纹看物体”,出现严重的 “形状失真”。
此前海警 “潜龙 - 11” 号机器人失联,很可能就是被内波推向深海,导致信号中断 —— 内波的流速可达 1 米 / 秒,足以将 1 吨重的机器人 “推走” 20 海里。
海底地形更是崎岖到颠覆认知 ——“探索者” 号的多波束声纳(型号 EM710,分辨率 1 米,探测深度 4000 米)初步扫描显示;
这里既有高度超过 2000 米的海底山脉(山顶距海面仅 800 米,比黄山主峰(1864 米)还高 136 米,山体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也有深达 3200 米的海沟(相当于将珠穆朗玛峰(8848 米)倒插入海,仍有 400 米的空隙,海沟底部宽约 5 公里,长 20 公里)。
山脉与海沟之间的峡谷里,分布着大量火山喷发后遗留的玄武岩柱 —— 这些玄武岩柱直径 0.5-1 米,呈规则的六边形,排列方向高度一致;
与冰岛辛格维利尔国家公园的自然玄武岩柱(排列杂乱,边长误差 5%-10%)截然不同。随行的地质学家张教授(从事海底地质研究 30 年,曾参与马里亚纳海沟 “挑战者深渊” 探测);
拿着地质锤敲击声纳图像中的玄武岩柱模拟图,发出 “笃笃” 的声响,他指着屏幕上的数据说:
“自然形成的玄武岩柱,是火山熔岩冷却时因热胀冷缩形成的,六边形的边长误差会超过 5%,但这里的柱体边长均为 0.8 米 ±0.02 米,误差不足 3%;
而且排列间距完全一致,每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都是 10 米,像是用尺子量过一样。”
张教授还发现了更诡异的细节:
他用 X 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声纳捕捉到的玄武岩成分,发现其中含有微量的铱元素(含量 0.5ppm),而正常海底玄武岩的铱元素含量仅 0.01ppm——
铱元素在地球表面罕见,通常存在于陨石或地幔深处,这说明这些玄武岩可能来自特殊的地质环境,甚至非地球来源。
“更奇怪的是,这些柱子的朝向都指向海沟中心,像是在‘指引’方向,” 张教授拿出 2018 年该区域的旧地质图对比,发现当时这些玄武岩柱还不存在,
“短短五年时间,不可能自然形成如此规则的地质结构,这绝对是人为或未知力量改造的结果 —— 就像有人在海底‘搭建’了某种建筑。”
“‘怒江’号保持警戒,开启反潜鱼雷发射舱预热,雷达扫描半径调整为 50 海里,重点监测低空目标;‘青海湖’号后撤 5 海里待命,关闭所有非必要电子设备,仅保留通讯系统;
‘探索者’号释放‘海沟之眼’无人深潜器,执行‘蜂巢’计划。” 陆衍之的声音在通讯频道里清晰响起,没有丝毫犹豫 ——
他知道,此刻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必须尽快探明海底的情况。他的手指在电子海图上圈出一个直径 10 公里的探测区,“‘海沟之眼’先在 500 米、1000 米;
1500 米三个深度层做 30 分钟水文测绘,记录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的垂直分布,然后下潜至 2500 米深度,重点监测海沟底部的声学信号和磁场变化。
所有舰船关闭主动声纳,切换为被动监听模式,灵敏度调至最高,任何异常信号立刻上报。”
被吊放至海面的 “海沟之眼”(型号 HUV-720)像一条银色的鱼,悄无声息地潜入水中 —— 它的外形呈流线型,长度 4.5 米,直径 0.8 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