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壳采用 TC4 钛合金材质(抗拉强度 1100MPa,能承受 600 个大气压的压力,相当于 6000 米深海的压强),表面涂有吸波涂层(可减少声纳反射面积,雷达反射截面仅 0.1 平方米);
推进系统是两台静音电动螺旋桨(采用无刷电机,运行时的噪音低于 20 分贝,相当于树叶飘落的声音),不会干扰周围的声环境。
“海沟之眼” 的 “装备” 堪称豪华:4K 高清微光摄像头(索尼 IMX586 传感器,在 0.001 勒克斯的漆黑环境下,仍能输出 30fps 的清晰视频;
动态范围 120dB,可捕捉深海生物的细微动作)、多波束声纳(探测范围 120°,分辨率 0.1 米,能绘制高精度 3D 海底地形)、溶解氧传感器(精度 0.01 毫克 / 升,响应时间 2 秒);
温度盐度传感器(精度 0.001℃/0.001‰,采用感应式测量,无需接触海水),还有一套应急定位系统 ——
若失联,会释放一个浮标,发出 GPS 信号和甚高频呼救信号,便于回收。
深潜器的续航时间为 48 小时,搭载的锂离子电池(容量 100kWh,能量密度 250Wh/kg)可支持其以 3 节(约 5.5 公里 / 小时)的速度航行 120 公里;
数据通过光纤传输(传输速率 1Gbps,延迟小于 100ms),确保实时性。为应对复杂海况,它还配备了自动避障系统 —— 通过声纳检测前方障碍物,若距离小于 10 米,会自动调整航向,避免碰撞。
15 分钟后,第一组数据传回指挥室,屏幕上的曲线让所有人脸色凝重:该海域水深范围 1523 米至 3017 米,海底沉积物以黏土为主(含少量硅质软泥,来自上层海水的浮游生物残骸);
但生物活动迹象极度稀少 —— 声纳仅检测到少量太平洋磷虾(密度不足 0.1 只 / 立方米,远低于正常深海的 5-8 只 / 立方米);
且磷虾的运动速度仅 0.2 米 / 秒,是正常速度的一半,像是受某种因素影响变得迟缓;未发现任何大型海洋生物(如鲸类、乌贼)的声纹或踪迹;
连通常聚集在海底热泉口的管虫(正常密度 100 只 / 平方米,以热泉口的化学物质为食)都不见踪影,仿佛这片海域的生物被 “刻意清空”。
更异常的是,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仅 1.2 毫克 / 升,比正常深海(2-3 毫克 / 升)低 40%,且溶解氧的分布呈 “环形”——
海沟中心的溶解氧含量最低(0.8 毫克 / 升),向外逐渐升高,形成一个直径 5 公里的 “缺氧圈”。“正常的缺氧区是由于有机物分解消耗氧气形成的,通常呈不规则形状,”
海洋生物学家王工解释,“这种环形缺氧圈,更像是有某种‘东西’在海沟中心持续消耗氧气,而且消耗速度很快;
按这个缺氧程度,周围的海水需要 10 年才能补充过来,但这里的缺氧圈显然是近期形成的。”
深潜器传回的 4K 影像中,还能清晰看到海底黏土表面有规则的 “划痕”;
宽度约 2 厘米,深度 0.5 厘米,呈平行排列,延伸方向指向海沟中心,像是某种生物或机械在海底 “行走” 留下的痕迹。
划痕边缘没有任何泥沙堆积(正常情况下,海底划痕会在几小时内被海流带来的泥沙覆盖),说明是近期形成的,可能就在几小时前。
影像还显示,海沟边缘的玄武岩柱上,有一些细小的孔洞(直径 1-2 毫米),孔洞内有微弱的蓝光渗出 ——
与屏蔽箱里的荧光波长一致,像是玄武岩柱在 “发光”。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