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还能看到几只海鸥掠过海面,叼起跃出水面的飞鱼 —— 那是南海特有的蓝点马鲛,肉质鲜嫩,之前队员们还经常在甲板上钓鱼加餐。
若不是声纳屏上还定格着昨夜的异常数据(23:17 出现首次信号峰值,强度 42 微伏 / 米;23:42 检测到海底地形变动,幅度达 15 米),任谁都会以为那场海底剧变只是一场荒诞的噩梦。
可声纳不会说谎 —— 声纳系统采用的是 “双频侧扫声纳”,分辨率达 0.1 米,能清晰捕捉到海底厘米级的地形变化,之前曾成功发现过海底沉船的残骸,误差不超过 0.5 米。
屏幕上的三维地形图清晰地显示着:在北纬 11°23′、东经 114°38′的海域,原本绵延 5 公里、最高处距海面 1200 米的海底山脊;
在短短 47 分钟内被硬生生截断。断裂面平整得如同用激光切割 —— 经测算,其平面误差不超过 0.5 毫米,这是人类目前最先进的海底切割机都无法达到的精度:
日本 “深海切割者” 号:采用金刚石锯片切割,在 5000 米深海的切割误差约为 3 毫米,且每切割 100 米就需要更换锯片;
德国 “深海锋刃 - IX”:采用高压水射流切割,误差略优,约 2.8 毫米,但需要持续供应高压水,在万米深海难以长时间工作;
中国 “奋斗者” 号搭载的机械臂:采用激光切割技术,在理想状态下(无水流干扰、温度稳定),切割平面误差能控制在 1.2 毫米,但一旦遇到深海暗流,误差会飙升至 5 毫米以上。
更令人震惊的是,山脊下方还出现了一个直径 800 米、深 120 米的圆形凹陷,凹陷底部散布着无数边长 2 米的六边形孔洞,孔洞边缘光滑得能映出潜航器的影子;
甚至能看到规律的螺旋状纹路 ——
这种规模的地形改造,即使动用人类最顶尖的海底工程设备(如中国 “奋斗者” 号机械臂,每小时可切割 10 立方米岩石),也需要至少 3 天才能完成,而深海网络只用了不到 1 小时。
当时负责地形分析的工程师王磊,在看到数据时差点打翻手里的咖啡 —— 那是他刚泡的速溶咖啡,还冒着热气,此刻却洒在了键盘上。
他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这根本不是工程改造,是‘重塑’—— 像用模具压出来的一样,连岩石的晶体结构都被改变了。”
他调出了凹陷处岩石的样本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原本的花岗岩晶体结构被重组为规则的六边形,这种结构在自然界中从未出现过,只有在实验室的高压高温环境下才能勉强合成,且维持时间不超过 10 分钟。
“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一切。”
陆衍之深吸一口气,按下通讯器上的加密按钮,接通了与 “龙宫” 基地的量子通讯线路 ——
量子通讯的加密级别是军方最高的,即使被截获,也无法破译,传输延迟仅 0.001 秒,能实现实时对话。
几秒钟后,路屿的全息影像出现在屏幕上 —— 他眼下的乌青像两块浓重的墨渍,下巴上冒出了青色的胡茬,连头发都有些凌乱,显然已经连续工作了超过 48 小时。
他身后的实验室里,“昆仑 - III” 量子计算机的指示灯还在闪烁,屏幕上滚动着密密麻麻的信号代码,那些代码是路屿团队花了两年时间才初步破译的深海信号片段。
“从‘利维坦’的信号干扰,到意识通讯的强制连接,再到海底地形的瞬间重塑,现在又多了‘载体’……”
陆衍之的目光扫过窗外平静的海面,语气沉重得像灌了铅,“这个深海网络展现出的能力层级,已经超出了我们最初设定的‘高智能系统’范畴。
它不是在寻找对话者,路屿。它可能…… 是在执行一个我们连轮廓都摸不到的宏大计划,而人类,只是这个计划里随时可以丢弃的‘试验品’。”
舰队没有返回位于海南岛的原基地,而是调转航向,朝着南海深处一座无名荒岛驶去 —— 那里是 “深渊” 项目的应急枢纽,代号 “龙宫”。
这座基地藏在荒岛地下 210 米处,入口伪装成一座废弃的灯塔:灯塔高 15 米,塔身刻着 1943 年的美军编号(那是特意伪造的,目的是迷惑卫星侦察),
故意做旧的铁皮上锈迹斑斑,墙壁上爬满了墨绿色的海藻 ——
这些海藻是从附近海域移植来的,能有效掩盖金属的反光,连灯塔周围的沙滩上都散落着二战时期的弹壳,那些弹壳是从博物馆借来的复制品,经过做旧处理后,与真实的弹壳别无二致。
从空中看,这座灯塔与周围的荒岛环境融为一体,即使是分辨率 0.5 米的卫星遥感(如美国 “锁眼” 卫星),也只会将其判定为 “废弃军事遗址”,不会引起任何怀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