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到此中断。
实验室里,
一片死寂得能听见 0.05 毫米厚的灰尘颗粒落在监控屏钢化玻璃上的 “嗒嗒” 声 ——
那声音细弱得像春蚕啃食桑叶,却在制冷系统停摆后被无限放大。
半小时前,那台德国西门子的 SC300 制冷机还在发出每十秒一次的滋滋卡顿,
像老收音机吞吞吐吐的杂音,此刻彻底消弭,只剩三十块 27 英寸的三星监控屏泛着幽幽冷光,将每个人僵住的脸映得忽明忽暗。
操作台前的研究员陈野,右手食指悬在 Cherry MX 青轴键盘的回车键上,指腹沁出的冷汗沿着键帽凹槽漫延,在 “Enter” 标识上晕开一小片水渍;
监控屏前的观测员李麦冬,攥着夹着 0.5mm 黑色签字笔的记录板,指节绷得泛白,连指根的青筋都凸起,板上刚记录的 “氙 - 129 比值 0.0031” 最后一位 “1” 被指腹蹭成模糊墨点;
最角落的实习生抱着西部数据 2TB 企业级硬盘,指甲在磨砂外壳上掐出四道浅白印子,边缘还沾着手心的汗渍,仿佛要把硬盘嵌进怀里。
空气像被 - 196℃的液态氮冻住,沉重的心跳声在胸腔里撞得发疼,所有人的目光都钉在中央直径 1.5 米的全息投影上 ——
那份从马里亚纳海沟 米深海遗迹中破译出的残缺信息,正以凝血般的血色字体补全最后一行:“守护者文明,非地球原生种。”
早在三个月前,由中、美、俄等 23 国联合组建的 “深渊之眼” 科考队,就在南极冰盖下 4200 米的二叠纪砂岩层中,发现过与 “守护者” 装置同源的菱形晶体。
那晶体呈淡蓝色半透明状,边长约 15 厘米,表面布满 0.1 毫米宽的螺旋纹路,转动时会折射出细碎蓝光,像把星空揉进了石头里。
当时负责检测的地质学家周砚,用 Thermo Scientific Delta V Advantage 同位素质谱仪分析时,仪器基线突然跳出尖锐峰值 ——
反复校准三次后确认,晶体内部封存的氙 - 129 同位素比值为 0.0031,是地球已知矿物平均比值(0.00012)的 25.8 倍。他在深蓝色钢笔写下的日志里惊叹:
“样本放入检测腔时,仪器显示屏跳了三下,我以为是南极低温导致的故障,直到看到美国伯克利实验室的碳 - 14 数据 ——
两亿五千两百万年前,恰是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临界点。”
那场灾难远非传统认知中的火山喷发那么简单:
最新在南非卡鲁盆地发现的化石层显示,当时 96% 的海洋生物(包括体长 6 米、咬合力达 5000 牛顿的邓氏鱼,其鳃部还残留火山灰颗粒)、
70% 的陆地脊椎动物(如 20 厘米长的林蜥,化石常与枯萎蕨类缠绕)在短短十万年内集体消失。
而 “守护者” 装置显然是浩劫幸存者:它们将地球视为 “文明孵化器”,却在大气氧含量骤降至 10%、全球平均温度突破 35℃时,被迫启动休眠程序 ——
把核心科技模块与 “基因库” 封存在深海地壳 300 米下的玄武岩层中。那层玄武岩密度达 3.2g/cm3,比周围沉积岩坚硬三倍,还裹着一层硫化物外壳;
后续检测更发现,“基因库” 的石英管里封存着 种远古生物 DNA,包括距今 2.9 亿年的鱼石螈(四肢仍带鳍状结构的始祖两栖类)、翅展 75 厘米的巨脉蜻蜓,甚至还有哺乳动物祖先摩根锥齿兽的低温适应基因片段。
如今,它们苏醒后的 “判定依据”,正以三维柱状图的形式在实验室中央旋转:
联合国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24 年报告显示,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从工业革命前的 13.7℃升至 14.8℃,上升 1.1℃,而北极升温幅度是全球平均的 2.3 倍,
格陵兰岛夏季气温多次突破 15℃;澳大利亚大堡礁珊瑚礁覆盖率从 1995 年的 49% 降至 2024 年的 22%,降幅达 54%——
2023 年科考队在绿岛海域看到,成片鹿角珊瑚变成惨白骨架,小丑鱼消失无踪,海水飘着珊瑚虫尸体的腥味,北部区域连续五年白化率超 90%;
亚马逊雨林年消失面积达 1.3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北京市,北京总面积约 1.64 万平方公里),每分钟就有三个标准足球场(7140 平方米 / 个)大小的雨林被砍伐,
巴西马瑙斯地区单月消失面积曾达 500 平方公里,多为非法砍伐种大豆或开辟牧场;
更可怕的是,格陵兰冰盖每年融化 2800 亿吨(相当于 个西湖的蓄水量),突破过去三百万年极值,直接导致全球海平面每年上升 0.8 毫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