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县城招待所,一时间成为了全国顶尖技术力量的汇聚点。来自船舶工程研究院、特种材料研究所、水下作业局以及各大院校的专家们,在严格保密的状态下,对郭春海提出的“浮囊整体打捞法”进行了反复的论证、模拟和激烈的讨论。
起初,不少专家对这个由渔民提出的“土法子”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深海压力、洋流干扰、浮囊材料、密封技术、平衡控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会议室里,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计算公式满天飞,争论常常持续到深夜。
然而,郭春海并没有被这些高深的理论吓倒。他带着格帕欠、老崔等人,也参与到讨论中。他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对大海和水下情况的切身理解。郭春海用最朴实的语言,描述海底的暗流方向、沉船周围的地形、以及他观察到的船体脆弱点;格帕欠则凭借其惊人的空间感知和动手能力,用简单的模型演示浮囊如何分布、夹具如何设计才能更好地贴合和保护船体;老崔甚至搬来了渔船上的旧空压机,讲解如何控制进气量和压力。
这些来自实践的经验,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纯理论推演的盲区,为专家们提供了宝贵的、来自第一线的参考。渐渐地,质疑的声音小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何将这种“土洋结合”的思路完善、落地的深入探讨。
最大的难题是浮囊材料。普通橡胶无法承受近八十米水深的巨大压力和可能的海底尖锐物刮擦。最终,由材料所牵头,紧急研制了一种多层复合的特种强化织物,内外覆以高强度橡胶涂层,并进行了极限压力测试,勉强达到了要求。
其次是如何在水下将浮囊精准固定在预定位置。工程院的专家设计了一套复杂的、由潜水员手动操作的仿形夹具和网状兜带系统,可以将浮囊如同穿衣服一样,“包裹”在船体的关键承重点上。
充气控制系统则借鉴了航天领域的某些技术,设计了多级减压和精确流量控制阀,确保空气能缓慢、均匀地注入每一个浮囊。
方案在一次次的修改、模拟、甚至在小规模水池试验中,逐步完善。郭春海和他的船员们也全程参与学习和培训,熟悉新设备的操作和应急预案。整个准备过程,耗时近两个月,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
终于,在一个海况相对平稳的清晨,代号为“启航”的打捞行动正式开始了。
行动海域实施了严格的军事管制,无关船只一律不得靠近。海面上,以“蛟龙号”为指挥和作业核心平台,周围还有两艘海军的大型辅助船,一艘负责提供电力支持和浮囊充气,另一艘则搭载着大型浮吊,作为最后的保险和接应力量。张参谋长坐镇海军指挥舰,陈教授、孙副馆长等则在“蛟龙号”上,紧张地关注着每一个环节。
郭春海是现场总指挥。他站在“蛟龙号”的驾驶室外,手持对讲机,目光沉静地扫过波光粼粼的海面。今天,他就是要将那沉睡千年的古船,从黑暗的深渊中,迎回人间。
“各单元报告准备情况!”郭春海的声音通过无线电,清晰地传达到每一艘参与船只。
“‘海巡一号’准备就绪!”
“‘动力平台’准备就绪!”
“‘蛟龙号’潜水组准备就绪!”
“开始第一阶段,潜水员下水,安装固定系统!”
格帕欠带领着由海军潜水员和“蛟龙号”潜水员混编的精干小队,穿着最新式的、具备更好抗压和通讯能力潜水服,依次潜入水中。他们携带着沉重的仿形夹具和网状兜带,如同深海中的外科医生,向着那艘静卧在礁石与海沟之间的宋代沉船游去。
驾驶室里,通过改进后的、多路传输的水下摄像系统,可以同时看到多个角度的实时画面。陈教授紧握着拳头,指甲几乎掐进肉里,孙副馆长也屏住了呼吸。
水下的作业异常艰难。能见度低,暗流不时涌动,而那艘宋船比预想的还要脆弱,轻轻一碰,就有木屑和碎片剥落。格帕欠等人必须耗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将一个夹具小心翼翼地、不造成任何损伤地固定在预定位置。
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六个小时。当最后一个浮囊固定点确认牢固,格帕欠发出“安装完毕”的信号时,船上所有关注着屏幕的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第一阶段,成功了!
“第二阶段,连接充气管道,检查密封性!”
潜水员们又将一根根粗壮的、特制的充气软管,与浮囊上的接口连接,并反复检查每一个连接点的密封情况。这又是两个小时高度紧张的工作。
“所有管道连接完毕,密封性确认!”格帕欠疲惫但清晰的声音传来。
郭春海深吸一口气,对着话筒下达了最关键的命令:“所有潜水员撤离至安全区域!‘动力平台’,开始一级充气!压力控制在0.1个标准大气压,缓慢注入!”
命令下达,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83:带兄弟赶山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83:带兄弟赶山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