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这十万大军,必然是倾巢而出,浩浩荡荡而来,沿途城池怕是难以抵挡,用不了多久,就会兵临镇江城下。
到时候,内外夹击,镇江府该如何抵挡?
他再次拿起那封密信,目光落在最后几句话上,朱元璋的嘱托字字千钧:“今我军正收江北、破元余,无暇东顾。
镇江乃江浙门户,断不可失。
马昕务必坚守三十五日,待主力回师,必解镇江之围。”
三十五日!
马昕苦笑一声,心中满是苦涩。
朱元璋此刻正是收割战果的关键时期,江北的元军残余需要清理,收复的城池需要安抚,主力部队确实抽不开身。
可三十五天,对于此刻的镇江府来说,简直比三十年还要漫长。
麾下不到三万疲惫之师,要面对十万虎狼之师的猛攻,还要防备城外的元军残部,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何守?”
马昕喃喃自语,这个问题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站起身,在议事堂里来回踱步,脚步声在空旷的厅堂里显得格外清晰,也敲打着他焦躁不安的心。
他想起了汤和将军的惨胜,想起了王保保的果断狠辣,如今又要面对张士诚的十万大军。
张士诚虽出身盐户,没有王保保那般深厚的军事底蕴,
可《明史》中也说他“有才华谋略”,能在元末乱世中占据江浙富庶之地,拥兵数十万,绝非庸碌之辈。
更重要的是,张士诚麾下的士兵,常年驻守江南,熟悉水战和山地作战,
而镇江府地处长江南岸,河道纵横,正是张士诚部队擅长的作战环境。
反观自己麾下的士兵,大多是北方转战而来,虽然悍勇,却不擅水战,在江南的河道港汊之间,战力难免会打折扣。
而且兵力悬殊实在太大,三万对十万,三倍有余的差距,即便是占据城池之利,也未必能撑得住三十五天。
马昕走到案前,拿起笔,想要草拟一份防御部署,可笔尖落在纸上,却迟迟未能落下。
他不知道该如何分配这有限的兵力,
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有限的资源,
更不知道该如何,让城中百姓在这场浩劫中存活下来,同时还要为守城出力。
他的目光扫过案头的另一份文书,那是镇江府的城防图。
镇江府的城墙是前朝遗留下来的砖石结构,经过多年修缮,还算坚固。
城墙高达十二米有余,底部厚实,顶部宽阔,足以让士兵们在上面自由行动作战。
城墙顶部的雉堞排列整齐,垛口和孔眼一应俱全,便于观察和射击。
城门外设有瓮城,城门用厚重的实木包裹铁皮,坚固异常。
城外还有一道宽达十丈的护城河,水源引自长江,水深足以阻挡敌军涉水攻城。
这些防御设施,在平时或许算得上固若金汤,可面对十万大军的猛攻,又能支撑多久?
马昕心里没底。
他想起了古人守城的智慧,护城河、城墙、瓮城、马面、角楼,这些设施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可再好的防御设施,也需要人来操作,需要充足的物资来支撑。
兵力不足,是最大的短板。
再加上其他地方的军阵!
主城远远不足三万士兵,要分守四面城墙,平均下来,每一面城墙只有七千多人。
扣除必要的预备队、斥候、后勤兵,真正能站在城墙上作战的士兵,恐怕每面城墙只有五千人左右。
而张士诚的十万大军,完全可以集中兵力,猛攻一点,只要攻破一处城门,
或者在城墙上打开一个缺口,镇江府的防御体系就会瞬间崩塌。
“必须集中兵力,守住要害。”
马昕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
镇江府的东门和南门紧临长江和运河,是张士诚大军最有可能进攻的方向,这两处必须派重兵把守。
西门和北门相对偏僻,可也不能放松警惕,需要留下部分兵力防守,同时作为预备队,随时支援东门和南门。
可即便是这样,兵力依旧捉襟见肘。
他需要更多的人手,不仅仅是士兵,还需要民夫。
城中的六七万百姓,或许可以成为守城的助力。
可百姓们手无寸铁,又缺乏训练,如何让他们参与守城?
强迫他们上城墙,只会增加伤亡,甚至可能引发民怨。
可若是不利用这些人力,仅凭三万士兵,根本撑不了多久。
马昕陷入了两难。他想起了大洋嶂阻击战的战例,天朝千余人凭借险要地形,抵挡匪军三个团的猛攻,最终以少胜多。
他们相互策应,利用地形隐蔽,待敌军冲锋时再发起反击,弹药不足就用石头、手榴弹,甚至展开肉搏战。
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或许正是此刻镇江府最需要的。
镇江府的地形虽然不如大洋嶂那般险峻,可城墙和护城河也是天然的屏障。
或许,可以效仿大洋嶂的战法,利用城墙的防御工事,层层阻击,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我是朱标他舅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明:我是朱标他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