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派官员则持不同意见:“陛下,文化交融乃盛世之象。外来文化与宗教,虽与中原文化不同,但也有其可取之处。比如波斯的天文历法、大食的医药技术、印度的建筑艺术,皆可为我朝所用。若一味禁止,反而显得我朝狭隘。”
林微深知,文化融合是历史大势,强行禁止只会适得其反。但她也明白,若不加引导,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她需要找到一条兼容并蓄、互利共赢的道路。
“众卿稍安勿躁。”林微沉声道,“朕以为,文化之道,在于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外来文化与宗教,若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国家,便允许其传播;若蛊惑人心、危害社会秩序,则坚决禁止。”
她颁布了《文化兼容令》,明确规定:
1. 允许外来宗教在指定区域建立寺庙、教堂,但需遵守凤启法律,不得强迫他人信教,不得妨碍百姓生产生活;
2. 鼓励中外文化交流,设立“万国馆”于京城,邀请海外学者、艺术家前来讲学、交流,同时派遣凤启学子前往海外学习;
3. 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一视同仁,鼓励学者研究、比较不同文化的优劣,取其精华,丰富中原文化;
4. 严禁任何势力利用宗教、文化制造冲突,违者严惩不贷。
为了化解儒家与外来宗教的冲突,林微还在启明学宫开设了“文化比较”课程,邀请儒家学者、外来宗教领袖、海外学者共同讲学,探讨不同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伦理道德。她亲自前往讲学,提出“天下同源,殊途同归”的观点:“无论是儒家的‘仁爱’,还是佛教的‘慈悲’,伊斯兰教的‘行善’,基督教的‘博爱’,其核心都是劝人向善、和谐共处。只要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便是好的文化、好的宗教。”
林微的包容与智慧,化解了文化冲突的危机。外来宗教领袖纷纷表示,愿意遵守凤启法律,与中原文化和谐共处;儒家学者也放下偏见,开始研究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
京城的万国馆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艺术家在此汇聚:波斯的天文学家与凤启的天算部共同修订历法;大食的医药学家与医工部合作研发新药;印度的建筑师参与京城的宫殿建设,将印度的建筑风格与中原风格融为一体。
文化融合也带来了艺术的繁荣。中原的书法、绘画融入了海外的色彩与技巧,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海外的音乐、舞蹈与中原的戏曲相结合,诞生了新的艺术形式;丝绸、瓷器上的图案,也出现了波斯的缠枝纹、印度的莲花纹,深受国内外百姓的喜爱。
民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京城的街头,既能看到中原的茶馆、戏台,也能看到波斯的酒馆、大食的商铺;百姓们既能读到儒家经典,也能读到外来的宗教典籍与文学作品;孩子们在学堂里,既能学习经史子集,也能学习外语、天文、地理。
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让凤启王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具活力与魅力的国家。海外使节纷纷称赞:“凤启王朝,文化昌盛,兼容并蓄,实乃天朝上国!”
第六节 文润九州,盛世升华
文化的繁荣与科技的革新,相互促进,让凤启王朝的盛世达到了新的高度。林微深知,真正的盛世,不仅是物质的丰饶,更是精神的富足与文明的传承。
她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建“文渊阁”,作为地方的藏书与文化交流中心。文渊阁收藏了大量的书籍,包括儒家经典、科技着作、文学作品、外来典籍等,向百姓免费开放。同时,文渊阁还定期举办讲学、书画展览、科技演示等活动,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
为了鼓励文学创作,林微设立了“凤启文学奖”,奖励优秀的诗词、散文、小说创作者。一时间,文坛百花齐放,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或歌颂盛世美景,或反映百姓生活,或探讨人生哲理,成为了凤启盛世的生动写照。
在教育方面,林微进一步扩大了义务教育的覆盖范围,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入学读书。启明学宫与各地分校,不仅教授经史子集与科技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与实践能力。学生们不仅要读书识字,还要学习农耕、手工、医术等实用技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林微还非常重视女性教育与女性权益。她下令,所有学堂都必须招收女性学生,女性与男性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女性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女性的财产继承权、婚姻自主权也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在她的推动下,凤启王朝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官员、学者、工匠、医生,她们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成为了盛世的重要力量。
凤启二十年,林微在京城举行了“九州文汇”大典,邀请全国各地的学者、文人、工匠、艺术家齐聚京城,展示凤启王朝的文化与科技成果。大典上,活字印刷的书籍堆积如山,定航罗盘、连发弩、凤稻等科技成果一一展示,书法、绘画、戏曲等艺术表演精彩纷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凤啼权巅:穿越女的帝王攻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凤啼权巅:穿越女的帝王攻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