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村的清晨被一层薄雾笼罩,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李腾站在村委会二楼的窗户前,望着这个尚在沉睡中的村庄,心中却已开始盘算今天的行程。
这是他第三次来到石泉村,与前两次不同,这次他带着镇党委正式批准的规划和一笔微薄的启动资金——五千元扶贫专项资金。钱虽少,却是石泉村发展的第一滴活水。
“李镇长,您起得真早。”耿大山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粥,“村里没什么好吃的,将就一下。”
李腾接过粥碗,和耿大山并肩站在窗前:“耿书记,今天咱们分头行动。你去组织村民代表开会,讨论山泉水项目集资的事。我去找陈老根和刘明,分别落实藤编和药材种植的准备工作。”
耿大山面露难色:“李镇长,不瞒您说,昨天我已经跟几个村民透过风了,大家对集资的事...反应不太热烈。”
“意料之中。”李腾平静地说,“贫困太久,大家对任何需要掏钱的事都会本能地抗拒。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不推进。”
匆匆吃完早饭,李腾首先来到了陈老根家。令他意外的是,陈老根的家门口已经聚集了五六个人,大多是五六十岁的村民,正围着一堆藤条讨论着什么。
“李镇长!”陈老根看到李腾,急忙迎上来,脸上带着难得的笑容,“这些都是对藤编有兴趣的,听说您今天要来,早早就在这里等着了。”
李腾心中一动,与众人一一打招呼。这些村民虽然衣着朴素,但眼睛里都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陈大爷,材料准备得怎么样了?”李腾问道。
陈老根指着院子里堆放整齐的藤条:“这些都是我这些天准备的,够十几个人用上一阵子。就是...”他犹豫了一下,“就是处理藤条需要的一些工具,村里凑不齐。”
李腾仔细查看了那些藤条和现有的工具:“还缺什么?”
“主要是刮刀、锥子、剪刀,还有染色用的颜料。”陈老根一一数来,“这些在县城都能买到,就是需要钱。”
李腾在心中盘算了一下:“这样,我先从项目资金里拨出两百元,您派人去县城采购。但有个条件——”他环视在场的村民,“采购回来的工具属于村集体,大家共用。同时,每个人要先跟着陈大爷学满十天,才能使用这些工具。”
村民们纷纷点头,对这个安排表示满意。
离开陈老根家,李腾又找到了正在自家地里忙碌的刘明。
“李镇长!”刘明放下锄头,擦了擦汗,“我正想找您呢。我根据咱们村的海拔和土壤条件,选了几种适合的中药材,您看看。”
刘明从屋里拿出一沓写得密密麻麻的信纸,上面详细列出了黄连、黄芪、当归等几种药材的生长特性、种植要求和市场行情。
“太好了!”李腾仔细翻阅着,“这些数据很详细,你做得很用心。”
“但是李镇长,”刘明语气转为忧虑,“我跟几个可能的种植户谈了谈,大家都担心两个问题:一是技术,二是销路。毕竟种药材和种庄稼不一样,万一失败了,一年的收成就没了。”
李腾点点头:“这个顾虑很合理。这样,你尽快联系省农业大学的教授,看能不能请他们派人来实地指导。销路方面,我去找县医药公司谈。另外,我们可以先搞个小面积的试验田,降低风险。”
“试验田的位置我已经看好了,”刘明兴奋地说,“就在村东头那片坡地,土质好,向阳,离水源也近。”
“好!这件事你抓紧办。”李腾拍拍刘明的肩膀,“第一批试验田不要太大,三五亩就够了。种子钱可以从项目资金里出。”
与刘明谈完,李腾赶回村委会时,已是上午十点多。耿大山组织的村民会议刚刚开始,村委会院子里坐了三十多人,气氛却显得有些沉闷。
“...不是我们不相信李镇长,实在是手里没钱啊!”一个中年汉子正在发言,“去年养猪赔了本,今年孩子上学还要交学费,哪有余钱投资什么山泉水?”
“就是,”另一个妇女接话,“再说了,那山泉水真能卖钱?别是白忙活一场。”
耿大山看见李腾,如释重负:“大家静一静,李镇长来了,听听李镇长怎么说。”
李腾走到人群前,没有立即说话,而是先环视了一圈在场的村民。他从那些布满皱纹的脸上看到了贫困留下的痕迹,也看到了对改变命运的渴望与对风险的恐惧。
“乡亲们,”李腾开口,声音平和,“我理解大家的顾虑。投资有风险,特别是对我们还不熟悉的山泉水项目。但是,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石泉村的明天会和今天有什么不同?”
场下一片寂静。
李腾继续说:“我知道大家手头都不宽裕,所以我不要求大家投入太多。这个项目,我们计划每户最多出资一百元,实在困难的,出五十也行。而且,”他加重语气,“这笔钱不是白出的,算是大家的入股,将来项目盈利了,按股分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何以为民请大家收藏:(m.20xs.org)何以为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