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青林镇的山林开始染上淡淡的金色。石泉村的清晨,薄雾如纱,缠绕在山腰间,初升的阳光透过雾气,洒在这个正在悄然改变的山村。
李腾站在新打的山泉井旁,看着清澈的泉水从管道中汩汩涌出,流入新建的蓄水池。这个由县水利局支持建设的供水系统,彻底解决了山泉水项目的水源问题。如今,石泉山泉的日产量已经达到五百桶,销路扩展到整个红星县,甚至开始进入东月市的市场。
“李镇长,县里刚才来电话,说高书记下周要来咱们村调研!”耿大山气喘吁吁地跑来,脸上洋溢着兴奋与紧张。
李腾心中一凛。县委书记高志宏亲自来石泉村调研,这既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具体时间定了吗?”李腾问。
“下周三上午。”耿大山擦着汗,“县委办说,高书记想看看咱们村的扶贫项目,特别是山泉水、藤编和中药材这三个。”
李腾点点头:“还有五天时间,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
接下来的几天,石泉村进入了紧张的备战状态。李腾亲自督战,对三个项目点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改进。
在山泉水生产点,他要求重新粉刷墙壁,完善卫生设施,规范生产流程;在藤编作坊,他组织村民清理环境,布置产品展示区;在中药材试验田,他和刘明一起整理田间道路,制作介绍展板。
周三清晨,石泉村沐浴在朝阳中,显得格外整洁宁静。村民们早早起床,自发地打扫村道,悬挂欢迎横幅。虽然紧张,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自豪和期待。
上午九点,三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石泉村。县委书记高志宏在宋知远、吴国忠等镇领导的陪同下走下车。李腾带着村干部上前迎接。
“高书记,欢迎您来石泉村指导工作!”李腾上前握手。
高志宏五十多岁年纪,身材挺拔,目光锐利。他握着李腾的手,微笑道:“李腾同志,听说你在石泉村干得不错啊!”
“都是镇党委领导有方,村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李腾谦虚地说。
在高志宏的身后,李腾看到了钱卫东。钱副镇长脸上挂着标准的笑容,但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
调研第一站是山泉水项目点。李腾亲自为高志宏讲解项目的起步和发展过程。
“...最初我们只是手工灌装,每天产量不到五十桶。现在建成了这个小型生产车间,日产量达到五百桶,解决了二十多个村民的就业问题。”李腾介绍道。
高志宏仔细查看了生产流程,还亲自品尝了刚刚灌装的山泉水。
“水质确实不错。”高志宏点头,“销路怎么样?”
“目前主要在本县和东月市销售,供不应求。”耿大山抢着回答,“这个月预计能有三千多元的纯利润!”
高志宏满意地点头:“小产品也能做成大产业。关键是找准路子,踏实苦干。”
第二站是藤编作坊。陈老根带着徒弟们正在工作,看到领导们进来,连忙起身相迎。
“老人家,您今年高寿?”高志宏亲切地问。
“七十六了!”陈老根声音洪亮,“托李镇长的福,我这把老骨头又能为村里做贡献了!”
高志宏仔细观看了藤编产品的制作过程,对融合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的新产品特别感兴趣。
“这个首饰盒设计很精巧嘛。”高志宏拿起一个藤编首饰盒,“在市场上反响如何?”
“在县里的展销会上很受欢迎。”李腾回答,“我们已经接到了县百货公司的订单。”
“很好!”高志宏赞许地说,“传统手工艺要传承,更要创新。你们做得对!”
最后一站是中药材试验田。刘明早已等在田边,见到领导们过来,紧张地推了推眼镜。
“高书记,这是我们的大学生刘明,中药材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李腾介绍道。
刘明结结巴巴地开始介绍,但在李腾鼓励的目光下,很快恢复了镇定,流畅地讲解起来。
“...这片试验田主要种植黄连、黄芪和当归三种药材。在省农业大学专家的指导下,我们采用了标准化种植技术。预计明年底就可以见到效益...”
高志宏蹲下身,仔细查看药材长势:“技术上有保障吗?”
“省农大的教授每个月都会来指导,我们还建立了远程咨询渠道。”刘明回答。
调研结束后,高志宏在村委会召开了一个简短的座谈会。令人意外的是,他特意邀请了部分村民代表参加。
“老乡们,今天我看了石泉村的三个项目,很受启发,也很感动。”高志宏的开场白朴实而真诚,“我想听听大家的心里话,这几个项目到底给咱们村带来了什么变化?”
会场沉默了片刻,王老栓第一个站了起来。这个曾经村里最穷的老人,如今挺直了腰板,声音洪亮:
“高书记,我王老栓活了七十多年,从来没像现在这样有奔头!以前吃了上顿愁下顿,现在每个月都能领到分工钱,孙子学费不愁了,还能吃上肉!这都是李镇长带来的变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何以为民请大家收藏:(m.20xs.org)何以为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