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柳林镇的第二天,李腾便谢绝了钱有福主任安排的“熟悉环境”行程,决定立即开始下乡调研。他没有通知具体路线,只让党政办准备了一份全镇行政村地图和基本情况简表,带上笔记本和一个军用绿水壶,叫上司机小陈,一大早就出发了。
第一站,他选择了离镇区最近、据说也是情况最复杂的红旗村。车子刚进村口,就看到一栋气派的二层小楼,瓷砖贴面,铝合金窗户,与周围低矮的民房形成鲜明对比。村支书赵宝财早已接到通知,带着几个村干部在村委会门口等候。赵宝财五十岁上下,身材高大,嗓门洪亮,穿着一件皮夹克,手指上戴着个金戒指,显得颇为阔气。
“欢迎李镇长来我们红旗村指导工作!”赵宝财热情地迎上来握手,力道很大,“我们村啊,在马书记、刘镇长的领导下,各方面工作都走在全镇前列!”
李腾不动声色地抽回手,笑了笑:“赵书记客气了,我是来学习的,主要是听听村里的情况,看看乡亲们。”
赵宝财引着李腾在村委会会议室坐下,开始滔滔不绝地汇报:村里人口多少,耕地多少,粮食产量多高,人均收入多少……数据听起来颇为漂亮,但李腾注意到,他提到的大多是总体情况,对于具体的困难、群众反映的问题,要么一语带过,要么就归咎于“大环境”或者“个别群众不理解”。
“去年镇里推广辣椒,我们村响应号召,种了不少。”赵宝财话锋一转,叹了口气,“可惜啊,市场价格不行,技术也跟不上,不少户亏了本。现在还有些辣椒堆在家里,卖不出去,群众有怨气啊。”他说这话时,眼神却瞟向李腾,似乎在观察他的反应。
李腾没有接话,提出要去田间地头和农户家里看看。赵宝财愣了一下,连忙说:“李镇长,村里路不好走,有些农户家里也脏乱……”
“没关系,我就是想看看真实情况。”李腾坚持。
走在村里的土路上,李腾仔细观察。水利沟渠大多淤塞,几处桥涵破损严重。偶尔遇到的村民,看到赵宝财陪同,大多远远避开,或者只是拘谨地打个招呼。来到一户看起来比较困难的农户家,低矮的土坯房,院子里堆着些枯黄的辣椒。户主是个老实巴交的老农,看到这么多干部进来,有些手足无措。
“老人家,家里几口人?种了多少地?去年的辣椒……”李腾温和地问。
老农看了一眼赵宝财,嗫嚅着不敢多说。赵宝财接过话头:“老刘头家困难点,儿子在外打工。辣椒嘛,村里也在想办法。”
李腾心里明白,在赵宝财的“陪同”下,很难听到真话。他简单看了看,便离开了红旗村。车上,他在地图上红旗村的位置画了个圈,标注了“水利失修、干群关系微妙、赵宝财掌控力强”几个关键词。
接下来,他去了前进村。村支书老耿是个皮肤黝黑、满脸皱纹的老汉,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话不多。他带着李腾看了村里的土地,指着大片只种了小麦的田块,愁眉苦脸:“李镇长,不是我们不想调整结构,是怕啊!去年辣椒搞怕了,现在大家就认死理,种粮食,虽然赚不到钱,但至少饿不着。这水利也不行,靠天吃饭。”
老耿的态度是保守甚至消极的,代表了大部分因循守旧的村干部心态,害怕风险,缺乏闯劲。李腾没有批评,只是默默记录。
第三天,李腾直奔问题突出的小河村。这个村连个像样的村支书都没有,由镇里一位包村干部暂代。村子被一条干涸的河沟分为东西两片,分别以张姓和王姓两大宗族为主。李腾一到村口,就感觉到气氛不对。村委会大门紧闭,几个村民聚在远处指指点点,眼神里带着警惕和排斥。
包村干部无奈地告诉李腾,两大家族因宅基地、灌溉用水等历史遗留问题,积怨很深,经常发生摩擦。上次选支书,两边争得不可开交,最后只能搁置。村里各项工作都难以推动,是全镇有名的“后进村”和“矛盾窝子”。
“李镇长,这村情况复杂,要不……我们先去别的村看看?”包村干部试探着问。
“既然来了,就去看看。”李腾坚持在村里走了一圈。他看到河沟两岸的房屋明显形成了两个阵营,甚至村里的道路到了河沟边都断了头。这种根深蒂固的宗族矛盾,让他感到棘手。
调研的最后一站,是位置最偏远、贫困程度最深的山南村。车子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颠簸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到达。村子坐落在山坳里,房屋低矮破败,村民的穿着也明显更差。村支书吴建军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皮肤黝黑,眼神明亮,身板挺直,还带着点军人气质。他没想到新镇长会不打招呼直接来到他这个最偏远的村,显得有些激动,又有些局促。
“李镇长,我们村……条件差,您多包涵。”吴建军搓着手说。
“没关系,我就是想看看最真实的情况。”李腾让他带着在村里转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何以为民》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20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20小说网!
喜欢何以为民请大家收藏:(m.20xs.org)何以为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