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元宵节,灯会都是重头戏。
可回想起上次的意外,怀谨这次态度坚决,怎么也不肯松口让大家去镇上县里参加灯会。他作为家中老大拿定了主意,其他兄弟姊妹也只能无奈放弃,空自向往。
虽说没能去成镇上县里的灯会,可在村里,大家也玩得不亦乐乎。大伯送来了三盏老虎灯笼,这可不是普通提着玩的灯笼,底部加装了木板和轮子,在平坦的路上,并排拉着三盏老虎灯,别提多威风了。他们家有三盏,老宅那儿也有,村里家家户户都有。
到了晚上,所有灯笼一起点亮,提溜出来,一时间,还真有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那般热闹喜庆的氛围。
灯会虽没去成,元宵却是一定要吃的。
南北方饮食文化有别,北方是滚元宵,南方则是包汤圆。
她前世吃的最多的是酒酿圆子,里面还加了各种水果。
而这北方的元宵,她还是头一回品尝,并且是一家人自己动手“滚”出来的。
元宵常见的做法是水煮,不过也有炸、蒸、烤等多种吃法,现做现吃,味道堪称一绝。吃完元宵,元宵节也就圆满落幕,这个年,算是彻底过完了。
年过完后,各家各户都开始前往田间地头查看庄稼。
看着与夏兴南关系好的几家田里,冬小麦长势喜人,其他村民眼底满是羡慕,肠子都悔青了。当初,夏家大老爷子通过里正知会各个族老试种冬小麦的事儿,不少村民都是知道的。后来,夏兴南几家在田间忙碌时,他们也都看在眼里。
有些汉子本想跟着一起种,可家里的老娘和媳妇纷纷阻拦,说这纯粹是胡闹,粮食本就不够吃,还拿去做什么试验,简直是浪费,浪费粮食可是要遭天打雷劈的。汉子们一听,也就打消了念头。如今看到别人家的冬小麦长得这么好,这些人心里别提多不是滋味了,回到家就把气撒在自家媳妇身上,对其一顿胖揍,不过老娘他们可不敢动。
实际上,春节过后,对于长势过旺的麦田必须加以控制,要晚浇水、不施肥,防止麦苗过旺倒伏。但这也不是适用于所有麦田,还得做好促弱控旺,根据不同麦苗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不过大体来看,试种冬小麦在临元县还是可行的。
春节过后,秦师爷来了村里一趟,带来了知县大人将于二月二亲临桃源庄主持春耕的消息。
这知县大人要是真来,大家之前不知道也就罢了,如今秦师爷都特意告知,那就绝不能掉以轻心。
“二月二”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都有“皇娘送饭,御驾亲耕”的传统。到了周武王时期,每年二月初二都会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自参与耕种。
德威帝本是农民出身,每年春耕都会率领百官出宫,前往皇庄田里耕地、松土,亲身参加劳动。
之后的惠武帝、惠文帝直至当今的惠安帝,都一直效仿先帝,每年二月二坚持亲耕。
像阮知县这般亲耕的情况并不多见,毕竟临元县地处北边,离京城较远,可以说是天高皇帝远。就算知县亲自耕了一亩地,也不一定能得到皇帝的赏识,所以一般没人愿意去做这种表面功夫。可如今阮知县要来,村民们自然得拿出应有的态度。
作为家主和庄主,夏兴南自然绕不开这件事。但让他独自去面对阮知县,实在是有些为难他。
于是,怀谨亲自前往大爷爷家和族长家,邀请两位老爷子来庄子上,帮着自己的父亲接待阮知县。
大老爷子倒是镇定自若,可族长得知此事后,差点高兴得疯掉。知县可是临元县的一把手,能有机会接待知县,他这个族长当得也算是没有遗憾了。大爷爷答应帮忙后,怀谨才去给自己的父亲做思想工作。
过去这一年,全家都取得了进步,夏兴南也不例外。之前他就表示日后要接手负责族里祭田、私塾等事务,可这些事还没正式开始,他也没机会锻炼自己。
如今突然被告知知县大人要来庄子上主持春耕,还得由他陪同,这可把他吓得两天都没睡好觉,嘴里都急出了水泡。
不过在众人面前,他还是努力保持镇定,只是晚上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这可瞒不过枕边人。于氏心疼丈夫,找到怀谨,大家这才知道,原来父亲也学会在人前装样子了。要不是母亲说出来,谁都不会想到这一点。
夏兴南有些窘迫,但在儿子面前,他也没什么可不好意思的,只是表示自己知道该怎么做了。毕竟,平头百姓突然得知家里要来大人物,谁能不激动、不紧张呢?
知县要来,庄子自然得做好准备。
首先要确保安全,安保工作就交给了牛大。夏兴南反复叮嘱牛大,一定要保护好知县大人。毕竟庄子里人多,要是出了任何差错,责任都在庄子。
其次,庄子得打扫整理一番。由于年前发生的事情,庄子很多地方都有损毁,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让人尽快整修。这时候,之前建立的庄户档案就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玩转穿越之农家女请大家收藏:(m.20xs.org)玩转穿越之农家女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