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铂悦府公寓的落地窗,洒在林凡沉静的脸上。他刚刚结束与江城方面的视频晨会,听取了王猛关于安保常态化的汇报、张浩关于赵家资产并购顺利推进的喜讯,以及陈宇稳健的资金流水报告。江城大本营的稳定,为他远征东海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结束通话,林凡的目光落在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张浩果然不负所托,通宵达旦,已将一份内容详实、逻辑清晰的《关于参与东海临港新区建设,打造国际新材料与高端制造协同创新平台的初步构想》框架草案,以及一份附有深度分析的《吴教授背景资料及潜在接触策略建议》发送到了他的邮箱。
林凡仔细审阅着。张浩整理的吴教授资料非常全面:东海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市政府多个智库专家委员,尤其在区域经济规划和产业政策方面颇有建树,是临港新区规划方案的核心智囊之一。其近期公开发表的观点,确实强烈主张“创新驱动”和“产业链韧性”,对单纯资本密集型地产开发模式持批判态度。资料甚至包含了吴教授常去的几家学术书店、喜欢的茶饮口味等细节,可见张浩下足了功夫。
而那份构想草案,更是精准地抓住了要点。草案没有过多强调磐石资本的财力,而是重点描绘了一个以“共享中试平台”、“精准制造工坊”、“产学研直通机制”为核心的特色园区蓝图,强调如何利用磐石资本在江城正在孵化的前沿材料技术,吸引和赋能东海乃至全球的创新型中小科技企业,补齐高端制造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这与吴教授的理念高度契合。
“很好。”林凡心中赞许。他给张浩回了邮件:“草案思路正确,细节待完善。重点突出技术赋能和模式创新,弱化地产开发属性。接触策略建议采纳,我亲自处理。”
接下来,就是如何与这位关键人物建立联系。直接冒昧打电话或上门拜访,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系统提供的线索是“联系方式与关注点”,意味着需要创造一个“偶遇”或“顺理成章”的交流机会。
林凡沉吟片刻,目光再次扫过资料中“常去学术书店”这一条信息。他心中有了计较。他需要一场看似偶然,实则精心准备的会面。
下午,林凡独自一人,按照资料提示,来到了位于东海大学附近的一家以经济管理类书籍闻名、环境清幽的学术书店。他穿着简约但质地精良的休闲装,气质沉稳,在书架间缓步浏览,目光却不时留意着入口处。
大约过了半小时,一位戴着眼镜、头发花白、气质儒雅的老者走了进来,径直走向经济政策类书籍区域。正是吴教授。
林凡不动声色,继续翻阅手中的一本关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专着。过了一会儿,他看似随意地走到吴教授附近的书架,取下一本吴教授刚放回去的书——《创新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恰好是吴教授本人参与编写的。
吴教授注意到这个年轻人拿起了自己刚看过的书,不由得多看了一眼。
林凡适时地抬起头,迎上吴教授的目光,露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带着些许请教意味的微笑:“您好,打扰一下。请问您对这本书有了解吗?我最近对创新生态构建很感兴趣,但有些概念不太清晰。”
吴教授见年轻人态度谦逊,谈的又是自己熟悉的领域,便温和地点点头:“这本书是我和几位同事一起编写的,主要探讨创新要素如何在地理空间集聚并产生协同效应。你有什么具体问题?”
林凡心中一定,知道第一步成功了。他提出的几个问题,都经过精心准备,既涉及书中的核心观点,又巧妙引申到当前东海临港新区规划可能面临的实际挑战,比如“如何避免园区同质化”、“如何真正留住核心技术企业而非沦为地产项目”等。
这些问题显然问到了点子上,吴教授谈兴渐浓,两人便在一旁的阅读区坐了下来,深入交流起来。林凡凭借【国际商务礼仪】的娴熟和【微观经济走势洞察】带来的宏观视野,交谈中引经据典,见解独到,但又始终保持晚辈请教者的姿态,令吴教授颇感惊喜,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想法,并非泛泛之辈。
交谈中,林凡适时地、看似无意地提及了自己来自江城,正在东海考察,对临港新区的定位非常关注,并隐约表达了对于目前主流开发模式可能难以培育真正核心竞争力的担忧。这完全切中了吴教授近期的思考。
“哦?你是江城来的?在做哪方面的投资?”吴教授饶有兴趣地问。
“主要是围绕一些前沿的材料技术和高端制造应用。”林凡谦逊地回答,“我们觉得,东海有最好的市场和人才,但可能需要更聚焦、更专业的平台来承接和放大这些技术创新。”
吴教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这个思路很有意思。现在很多地方一窝蜂搞园区,但真正能形成创新土壤的很少。关键是机制,是生态。”他看了看时间,“今天聊得很愉快。年轻人,怎么称呼?留个联系方式吧,以后有机会可以再交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万界神豪:从没日签到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万界神豪:从没日签到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