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皇家学院的“明学台”上,扶苏的目光穿透了眼前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落入了更深的未来。脚下这片沸腾着智慧的土地,每一块水泥砖石,每一缕墨香,都承载着他重塑大秦根基的宏愿。然而,一个巨大的瓶颈如同无形的锁链,束缚着这艘承载着帝国未来的巨舰——知识传播的速度!
“陛下,”礼部尚书叔孙通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在扶苏身侧响起,打断了他的沉思。叔孙通手中捧着一卷厚厚的名册,眉头微蹙,“诸子百家所献典籍,浩如烟海,尤以墨家、农家、医家图谱手札为甚,非但文字繁复,更有大量精细图样。藏书楼虽已启用,然誊抄之事,进展极其缓慢。礼部、吏部能调集的善书吏员尽数上阵,日夜赶工,人手仍显捉襟见肘。照此速度,仅墨家所献机关图谱一项,便需数月方能誊抄完毕,更遑论其他百家典籍,以及陛下着令整理注释之经史子集。长此以往,典籍束之高阁,生员博士难以研习,恐负陛下兴学育才之深意啊!”
扶苏转过身,眼神平静无波,并未显露丝毫焦躁。他早已预料到这一局面。在这个以刀笔竹简为载体的时代,虽然他已经着工部研发了纸笔,但知识的复制与传播,其效率之低下,如同龟行蜗步,严重制约着思想的碰撞与技术的扩散。
“誊抄?”扶苏的声音在微风中显得异常清晰,“此乃笨拙之法,杯水车薪,岂能承载帝国智慧之洪流?”
叔孙通一怔,有些茫然:“陛下之意是……?除却誊抄,臣等实无他法……”
“方法,是人想出来的。”扶苏嘴角勾起一抹深邃的弧度,目光投向学院内那些热火朝天的工坊区域,“朕有一法,或可解此燃眉之急,更可惠及天下万民,使文字典籍,不再为少数人所专有!”
他不再多言,对侍立一旁的胥坤沉声道:“胥坤,即刻传朕口谕:命工部尚书程邈,率工部将作监内最顶尖的雕版、铸印、制模工匠,火速至学院格物院!再传墨家巨子禽滑厘,率墨门最精于机关、铸铜、木石技艺之弟子,同至格物院!朕要在那里,给他们看一样足以改变帝国文脉根基的东西!”
胥坤心头剧震,虽不知陛下要做什么,但“改变帝国文脉根基”几个字,已让他感受到一种山雨欲来的力量。他不敢怠慢,立刻躬身:“老奴遵旨!”旋即转身,脚步如风般消失在明学台的石阶之下。
格物院那高大轩敞、光线充足的大厅,此刻被一种无形的紧张与期待所笼罩。格物院,这个原本用于帝国最先进技艺成品展示的地方,此刻却变成了巨大的实验室。
工部的二十名老匠师,个个须发斑白,手上布满老茧,眼神沉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气,他们是帝国最高工艺的代表。而墨家的三十名弟子,则大多年轻精悍,眼神锐利,充满了探究的光芒和对新事物的渴望。墨家巨子禽滑厘站在队伍最前,黝黑的脸庞上写满了激动与好奇。大厅中央,早已按扶苏吩咐,清理出一片空地,摆放好了沙盘、木炭、黏土、铜锭、木料以及各种简易工具。
扶苏在蒙恬、蒙毅、叔孙通等人的簇拥下步入大厅。他没有多余的寒暄,目光扫过下方数十张或沧桑或年轻的面孔,声音沉稳而有力:
“诸卿皆是我大秦巧匠之翘楚,墨门技艺之精英!今日召尔等前来,是为解决一个关乎帝国文脉兴衰、智慧传播快慢的千古难题!”他指向叔孙通手中那厚厚一叠等待誊抄的图谱,“如此浩繁典籍,靠刀笔逐字誊抄,耗时费力,且易出错漏。长此以往,新学难兴,旧识难传!朕要的,是一种能如同匠人造器般,批量‘印制’文字图画之法!一种能成百上千倍提升誊抄速度、降低成本、使书籍不再昂贵、知识不再垄断的神器!”
“批量印制?”工部的老工匠们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茫然和难以置信。字,不都是一个一个刻、一个一个写的吗?还能像造陶罐一样成批生产?墨家弟子们也陷入了沉思,禽滑厘眉头紧锁,苦苦思索着可能的机关原理。
扶苏不再卖关子,他走到沙盘前,拿起一根木炭条,直接在细沙上勾勒起来。
“此法,朕称之为——‘活字印刷术’!”
木炭在沙盘上划过,留下清晰的线条:
“其核心,在于‘活’字!不再整版雕刻,而是将每个常用之字,单独制成反体阳文的小字模!字模材质,可选用烧制之陶泥,可选用硬木雕刻,亦可熔铜浇铸!字模大小需统一,高矮需一致!”
他随手抓起一把旁边备好的细沙,在沙盘上堆出一个小方块,又在方块上刻了一个反写的“秦”字。
“看,此便是一枚泥活字模。”
接着,他用木炭在沙盘上画出一个方方正正的铁框:“此为字盘,或曰印版!排版之时,依文稿所需,将所需之活字,按顺序排列于字盘之内,以松脂、蜡或特制黏合剂固定其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朕的大秦!万邦臣服!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朕的大秦!万邦臣服!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