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九,晨钟破晓,浑厚悠长的钟声在咸阳贡院上空回荡,瞬间驱散了黎明的最后一丝静谧。这钟声并非来自古旧的青铜钟,而是悬挂于贡院中心钟楼内一口以新法铸造的巨大铁钟所发,其声洪亮沉雄,远播十数里,象征着帝国选材大典的庄严开启。
“咚——咚——咚——”
三声钟响,余韵未绝。贡院各处号舍的门几乎在同一时间被推开。早已起身整装的士子们,如同听到号令的士兵,纷纷涌向连接号舍区与考场的宽阔水泥主道。他们大多身着深色或素色的深衣,头戴同色的方巾或介帻,竭力保持着士人的仪态,但急促的步伐和紧抿的嘴唇,仍泄露了内心的紧张与期待。无人交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屏息的肃穆,只有无数脚步踏在坚硬路面上的沙沙声汇成一片低沉的潮音。
主道尽头,便是由数座巨大水泥殿堂组成的考场区。每一座殿堂大门上方,都悬挂着醒目的木牌,以硕大的新秦书字体写着考试科目:“秦律”、“农桑”、“水利”、“算学”、“兵法”、“匠造”、“商学”、“武科”、“奇策”。每个考场入口,都有数名礼部官员和表情冷峻的禁军士兵把守。
“诸生肃静!”一名身着礼部绯袍、头戴进贤冠的中年官员立于“秦律”考场门前的高阶上,声音洪亮,压过了所有细微的嘈杂,“奉陛下谕旨,科考乃帝国抡才大典,为国求贤!尔等手持号牌,验明正身,依序入场!入场后,按号牌所示座位号对号入座!考桌之上,笔墨纸砚皆已齐备,更有陛下亲谕活字印刷之试卷及草稿纸!不得携带任何书册、字条入内!不得交头接耳!不得左顾右盼!若有夹带、舞弊、喧哗、扰乱考场者——”官员的声音陡然转厉,目光如电扫视全场,“轻则逐出考场,剥夺功名,永不录用!重则交由刑部,依律严惩!勿谓言之不预!”
随着这严厉的宣告,考场大门轰然洞开。士子们深吸一口气,握紧手中号牌,鱼贯而入。入门处,有吏员仔细核对号牌姓名相貌,确认无误后,方予以放行。门内,又是另一番景象:殿堂极高阔,以水泥巨柱支撑穹顶,四面高窗镶嵌大块玻璃,光线充足,亮如白昼。一排排、一列列崭新的考桌整齐排列,如同等待检阅的军阵。每张考桌上,果然如官员所言,一方砚台、两支兼毫笔、一块松烟墨、一叠质地均匀的雪白竹纸摆放得整整齐齐。最引人注目的,是考桌中央那一叠同样以雪白纸张印制、散发着新鲜墨香的试卷,以及旁边厚厚一沓用于打草稿的纸张。
“天佑大秦!陛下圣明!”不少寒门士子看到如此充足且精良的文具纸张,尤其是那工整清晰的活字印刷试卷,心中激动难以言表。这省却了多少寒窗苦读时因陋就简、自制笔墨的艰辛!更杜绝了因考官手抄题目字迹不清而产生的无谓争议。仅此一项,便显露出朝廷对此次科考的极度重视与力求公正的决心。
刘邦捏着自己的号牌,上面刻着“刘季 - 农桑 - 丁字考场 - 玄列七号”。他跟着人流找到丁字考场,寻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手指抚过光滑的玻璃桌面,又翻了翻那厚实的试卷,入手沉甸甸的。试卷首页抬头是醒目的“大秦始平元年春闱 - 农桑科”字样,下方印着考生姓名籍贯处留白,显然是待考生自行填写。考题内容并非预想中要求引经据典、歌功颂德的华丽辞赋,而是一条条清晰分列的问题:
一、今有田百亩,若全种新推之“占城稻”,已知其亩产较关中旧稻种约高三成,且生长期短二十日。然此稻需水较旧种为多。若遇关中常见春旱少雨之年,当以何法保其收成不减?(试举二策,并简述其理)
二、工部新颁“曲辕犁图样”于此(试卷下方附有简单的线条图示)。较之旧式直辕长犁,此犁优势何在?尤其于小户农家或山田、坡田耕作时,其便宜之处为何?
三、今有粟米仓储,因地气返潮,底层粟米霉变。霉变粟米有何特征?若欲预防此弊,仓廪营造选址及构造上,当遵何法?陛下新颁《积粟令》中,对此有何明确规定?
四、沤肥之法,农家皆知。然陛下推广之“堆肥新法”,强调分层堆积秸秆、粪尿、草木灰及淤泥,并需定时翻堆通气。此法较旧法,肥效增益之关键何在?
……
刘邦粗粗扫了一遍,眼睛顿时亮了!这些题目,哪里是在考什么掉书袋?分明是在问他这个在乡里摸爬滚打、带着一帮兄弟种地糊口(兼带偷鸡摸狗)的“老农”最熟悉的事情!什么占城稻抗旱?不就是多挖沟渠引水,或者学南边人搞点水车嘛!曲辕犁的好处?那玩意儿在泗水郡时他就用过,轻巧好掉头,一个人一头牛就能伺候坡地,比那笨重的长犁强太多了!防霉变?通风干燥呗!堆肥要翻堆?不翻堆里面沤烂了不发热,哪来的好肥力?
“嘿嘿,萧何那小子天天捧着《秦律简释》,曹参念叨着新农具,还真没白听!”刘邦心中大定,一股熟悉的市井狡黠和务实劲头涌了上来。他舔了舔毛笔尖,毫不犹豫地在姓名籍贯处写下“泗水郡沛县刘季”几个歪歪扭扭但尚算清晰的大字,然后对着第一题,略一思索,便在那雪白的草稿纸上刷刷写了起来:“策一:深掘陂塘蓄春雨,旱时引灌…策二:引用龙骨翻车,引河水沟渠之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朕的大秦!万邦臣服!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朕的大秦!万邦臣服!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