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掌柜叹了口气,对宁瑜低声道:“这朱老三,仗着有点手艺,又攀上了镇守的关系,近来是越发霸道了。朱大娘也是可怜,老伴去得早,就靠那个小汤馆和一口老灶拉扯孩子,如今……唉。”
宁瑜问道:“那‘灶王节’的比拼,可是人人都能参加?”
袁掌柜道:“原则上是这样,只要是镇上的住户,有自己的灶台和拿手菜就行。不过……朱大娘那老灶,怕是难跟朱老三的新灶比火力啊……”
宁瑜若有所思。
中卷
接下来的两日,宁瑜与阿翎在百味镇中四处走访。他们品尝了朱三爷工坊出品的、用“猛火灶”快速炒制的菜肴,果然镬气十足,口感脆嫩,初尝惊艳,但多吃几口,便觉得有些燥腻,少了回味。他们也去了朱大娘的“朱记老汤”,点了一碗她招牌的“十全老火汤”。那汤用老灶文火慢炖了六个时辰,汤色清澈,香气内敛,入口却醇厚无比,滋味层层展开,温润妥帖,仿佛能抚慰所有疲惫。
宁瑜能感觉到,那口“温吞灶”虽老,却与朱大娘的心意相通,火气均匀而持久,能将食材的精华与时间的力量完美融合。这口灶,已然有了“魂”。
他也去看了千灶岭的耐火泥矿。发现朱三爷的工坊为了追求效率,开采无序,留下了不少狼藉的矿坑,对山体造成了破坏。而一些老匠人,则依旧遵循着祖辈“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原则,开采时极为小心。
灶王节前夕,宁瑜再次来到朱记老汤。朱大娘正对着那口陪伴了她半生的老灶发呆,眼中满是眷恋与忧愁。
“朱大娘。”宁瑜温声开口。
朱大娘回过神,见是宁瑜,勉强笑了笑:“是宁公子啊,今日想用点什么?”
“在下并非为用膳而来。”宁瑜道,“听闻明日灶王节,大娘欲以这老灶参赛?”
朱大娘神色一黯,摇了摇头:“不比了……比不上人家的新灶火旺,徒惹人笑话……”
“不然。”宁瑜正色道,“灶王节,争的并非仅是火力之旺猛,更是灶台之‘德’,烹饪之‘心’。大娘的灶火温润持久,更能成就食物真味,此乃‘中和’之德,正是灶台正道。若因一时风气而妄自菲薄,岂不可惜?”
朱大娘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波动,但看了看自己那略显斑驳的老灶,又叹了口气:“道理是这个道理,可如今大家都图个快,图个猛,谁还耐烦等一锅慢火炖的汤呢?”
“世间万物,各有其性,亦各有其需。”宁瑜道,“快炒有快炒的爽利,慢炖有慢炖的醇厚。若天下灶台皆一味求猛,则百味将失其大半,此非饮食之福,亦非百味镇之幸。大娘何不借此灶王节,让众人重新见识一下,何为‘火候’,何为‘底蕴’?”
他顿了顿,继续道:“况且,在下观此灶,虽显老态,然根基犹在,火路通畅,只是有些细微之处,或因年久失修,略有淤塞,导致火力输送稍欠均匀。若稍作调理,或能焕发新生。”
朱大娘将信将疑:“公子……还懂修灶?”
宁瑜微微一笑:“略知一二。若大娘信得过,可否让在下稍作查探?”
朱大娘犹豫片刻,想到宁瑜气度不凡,言谈在理,便点了点头。
宁瑜走到那口“温吞灶”前,并未动用任何工具,只是伸出右手,掌心轻轻贴在尚有余温的灶壁上,闭上双眼。灵识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渗入灶体内部。
在他的感知中,这口老灶的内部结构,如同人体的经络,有着独特的“火路”。大部分火路依旧通畅,承载着三十年的火德,温厚而坚韧。然而,确有几处关键节点,因常年烟熏火燎,积累了些许杂质,或是结构略有松动,导致了火力输送的不均与些许衰减。
他并未强行冲击那些淤塞之处,而是将自身温和的灵力,化为最细腻的“针”与“梳”,小心翼翼地疏通着那些细微的阻塞,抚平结构的松动,同时以其对“火”之道的理解,引导着灶体内残留的火德之气,使其流转更加圆融和谐。
不过一炷香的功夫,宁瑜收回手掌,对朱大娘道:“大娘可再生火一试。”
朱大娘半信半疑,重新点燃灶火。起初,火焰依旧如往常般温和。但很快,她便惊讶地发现,那火焰虽然依旧不猛烈,却变得更加稳定、均匀,颜色也更加纯净,仿佛有了灵性一般,紧紧地包裹着锅底,热量没有丝毫外泄浪费!
她连忙将炖汤的砂锅坐上,感受着那稳定而持久的温热,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惊喜!这火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恰到好处!
“神了!真是神了!”朱大娘激动得语无伦次,“公子真乃神人!”
宁瑜笑道:“非是宁某之功,乃是此灶本具灵性,只是蒙尘已久,稍加引导而已。明日灶王节,大娘但以平常心,以此灶炖汤,必能让众人领略慢火之妙。”
他又细细叮嘱了朱大娘一些关于火候掌控、食材搭配的心得,虽非具体秘方,却句句切中烹饪至理,令朱大娘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民间场请大家收藏:(m.20xs.org)民间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