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瑜仔细翻阅那些残篇。虽然不全,但其中记载的木结构榫卯技术、城墙走势与山形水势的配合、防御工事的巧妙设计等,已然精妙绝伦,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尤其是那些图纸,线条精准,标注详细,虽历经岁月,其严谨与巧思依旧令人叹服。
鲁大师之学,可谓‘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宁瑜由衷赞道,其技近乎道矣。
是啊,鲁安眼中闪过一丝光彩,祖宗曾言,筑城非仅堆砖垒石,乃是‘以人之匠心,合天地之造化’。需观山川形势,察地脉走向,顺时应气,选用良材,每一砖一石,皆有其位,每一榫一卯,皆有其用。如此筑城,方能与天地同呼吸,共长久。可惜,后人只知其形,不解其神,更因私心而断了传承,才有今日之困局。
宁瑜沉吟片刻,道:老丈不必过于灰心。技艺虽可散佚,然匠心精神与天地至理却亘古长存。或许,我们未必需要完全复原古法,但可以秉承古人之心,结合当下之情势,寻得一条解救危城之路。
他指着残篇中关于结构承重的一些模糊图示和口诀,道:这些虽不完整,但其中蕴含的力学原理,譬如‘分散应力’、‘刚柔相济’等思想,依然极具价值。而砖石灰浆之术,虽失秘方,然万物生成,不离五行生克、物性相合之理。我们或许可以从本地物产入手,重新试验,寻找替代之法。
鲁安闻言,浑浊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希望:先生之言,令老朽茅塞顿开!只是……这试验摸索,非一日之功,而这城墙,恐怕等不了那么久了。县令大人已上报州府,若再无良策,恐怕就要采取下策,用巨木和夯土强行支撑,但那无异于饮鸩止渴,会彻底破坏古城风貌与结构。
当务之急,是稳住当前最危险的几处。宁瑜走到工棚外,再次遥望那雄踞的城墙,灵觉缓缓延伸出去,如同无形的触手,细细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
在他的感知中,这座千年古城并非死物,它承载着无数代人的生息与记忆,其本身也仿佛有了微弱的。那斑驳的砖石间,流淌着一种坚韧、厚重的意蕴,那是鲁云深大师及其传人们倾注的心血与精神烙印。然而此刻,这股意蕴正被多处断裂、朽坏带来的所侵蚀,如同一位垂暮的英雄,遍体鳞伤,勉力支撑。
他尤其感受到城楼歪斜处,几处关键的木质榫卯已然腐朽不堪,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发出无声的呻吟;而几段墙体内部,因劣质灰浆粉化导致的空洞正在不断扩大,削弱着整体的稳定性。
需内外兼治。宁瑜对鲁安道,对外,立即组织人手,对已塌陷和极度危险的部位进行加固,哪怕是用临时之法,也需先稳住大局。对内,我们需尽快找出替代古法的修缮方案。
接下来的日子,宁瑜与鲁安几乎形影不离。他们召集了城中尚有责任感和技艺的老工匠,组成了一支临时的护城匠作营。宁瑜以其对天地元气、物质属性的深刻理解,指导工匠们尝试不同的材料配比。
他根据本地盛产的糯米、桐油、石灰、细沙、乃至某种韧性极佳的植物藤蔓汁液,反复试验新型的复合灰浆。又亲自前往砖窑,观察土质与烧制过程,提出改进火候与添加特定矿物质的建议,以期烧制出更加坚固耐用的新城砖。
鲁安则带领木匠们,依据残篇中的榫卯图示,结合宁瑜对结构受力的分析,精心制作加固用的木构支架和替代腐朽榫卯的新构件。他们不再拘泥于完全复原古物,而是在理解古法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采用更加合理的结构形式。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试验失败了多次,新烧的砖块依旧易碎,新调的灰浆粘结力不足。有人开始质疑,有人想要放弃。
在一次灰浆试验再次失败后,一位年轻工匠忍不住抱怨:咱们在这儿瞎折腾有什么用?还不如等州府派大匠来!
鲁安正要呵斥,宁瑜却摆了摆手,他拿起那失败的灰浆块,仔细端详,又看了看不远处巍峨的古城墙,缓缓道:
《考工记》有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古人制器筑城,乃顺应天时地利,精选材料,施展巧工。我们今日试验,亦是在探寻此地的‘时’与‘气’,寻找最适合此地‘材’的‘巧’。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了这份探寻的‘匠心’。
他指着城墙:你们看,这古城屹立千年,并非因其砖石永不风化,而是因其建造者,将一份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对家园的守护之责,融入了每一块砖石、每一道缝隙之中。这份精神,才是真正的传承。我们今日所做,不仅是在修补一道墙,更是在继承这份精神。若遇难便退,与当年那些为私利而藏匿技艺的先辈,又有何异?
一席话,说得众工匠默然不语,面露惭色,随即眼神重新变得坚定。
下阙:魂铸千秋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数十次失败后,他们终于试制出了一种性能颇为优异的灰浆。以本地优质糯米熬制浓浆为主,配以特定比例的熟石灰、细沙、桐油和捣碎的植物纤维,不仅粘结力强,韧性好,还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虽然可能仍不及鲁云深大师的秘方,但已远胜当前市面上的任何灰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民间场请大家收藏:(m.20xs.org)民间场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