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身嵌有一方石匾,上面未刻文字,仅雕一幅图画。
画中是一位老妇,手持陶碗。
冥河、彼岸花,想必这座桥便是传说中的奈何桥了。
石匾刻图在我预料之中,毕竟古蜀人与黑苗族本无文字。
然而当船行至桥下,我却发现桥底竟刻有繁体字:
死生抵因果,善恶入轮回。天道法勤理,前尘奈若何
见到这四句诗,我不由怔住。
且不论诗句的文学造诣,其格式本身便引人深思。先秦时期的诗歌并不讲究五言律句,也无对仗工整与平仄韵律之说。
即便是《木兰辞》《孔雀东南飞》这类早期五言诗,也直到汉代乐府才逐渐成形。
进入苗寨后,所见族人都保持着上古三苗氏族的生活习俗。在祭坛下的古墓中,尤其是冥河上的玄玉棺椁,都让我认定这些苗人船棺应是先秦遗存。
冥河、彼岸花,乃至眼前的奈何桥,我原以为整个地下陵墓都是远古先秦时期的构筑。
但桥底的诗句让我意识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有两种可能。
其一,此桥建于汉代之后。但我们方才探查整片空地,除冥河外四周皆被封闭,并未见桥体踪迹。那么这座桥究竟连接何处?
其二,曾有访客到过此地,在桥底留下刻字。如同古人游览山水时题诗留念,诸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霜叶红于二月花”之类。
但此处是黑苗人世世代代避居的秘境,地下暗河更是他们的圣地,岂容外人随意闯入题刻?
我将绳索一端系在桥墩,另一端固定船头,缓缓将小船拉近桥墩停泊,仰面细察桥体。
既有人在桥底题诗,说明此桥必通某处。虽然此刻无法登桥,但应能从桥底寻得线索——古人若要刻诗于桥下,除非能凌空飞行,否则只能从上方某处垂降。
我在桥下搜寻良久,果然发现若干凸起的石块,若能借力这些石块,便可如攀岩般抵达桥底。但这些石块历经岁月侵蚀,长期处于阴湿环境,表面湿滑难握,尝试数次皆跌落下来。
正当我无计可施地凝视桥底刻字时,忽然察觉自己先前似乎遗漏了某个细节。
在那四句诗的下面还刻着字,不过已经看不太清了,旁边还有一个标记。
我稍稍松开绳子,让小船漂到那几行字的正下方,然后对着玄水玉棺低声念叨:“实在对不住,我也是迫不得已,请您千万别见怪,等我回去一定给您烧香。”
说完,我朝着玉棺深深鞠了一躬,才小心地爬到了棺顶。这样一来,桥下的字看得更清楚了。
从模糊的笔画中,我勉强认出那是一个人名,像是一个落款:
“诸——葛——亮?”
“诸葛亮?!”念出这个名字的瞬间,我整个人都愣住了。
这是一个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的名字,哪怕在海外,也几乎无人不晓。
蜀汉丞相,
诸葛武侯,
上知天文,下通地理,
无所不晓。
虽然后世有人翻读《三国志》,觉得《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描写过于神化,甚至鲁迅也曾评价:“诸葛多智而近妖”。
这话他确实说过……
但在道教的传说中,诸葛亮和他的后人确实身怀异术。
比如徐道在《三教同源录》中记载,诸葛亮的女儿诸葛果曾在蜀地得道成仙,至今成都西南还有一座朝真观,就是为纪念她飞升而建。
在姓名的落款旁,还刻着一个图案。
虽然已经非常模糊,
虽然我以前并不清楚这图案的含义,但我对它再熟悉不过。
那是一个插着三炷香的香炉,上方托着一个圆,代表太阳,旁边还有一道弯月,象征月亮,这叫做“日月同辉”。
这三样组合在一起,代表一个职位——
“香火司”。
我小时候在祖父家的香堂里见过,香案上摆着一枚看不出材质的印章,
印章底部刻着“三山五岳香火司”,上方的鹤形雕刻两侧,都刻着这个图案。
只是那时年纪小,不明白其中含义。
这么说来,难道诸葛武侯也曾是香火司?
这确实很有可能,但眼下这并非重点。重要的是,他为何要在这桥下题诗?又为何会来到这里?
我不信有人会跑到这种不见天日的地方吟诗赏景。
更何况,诸葛亮还特意在此留下香火司的标记,一定非同寻常。
我在桥下又停留了一会儿,实在找不到上桥的路,也没发现其他线索。
只好收起绳子,继续沿忘川河向下漂去。
我坐在船头,心里惦记着尚青云是否已经脱险。不过以他那超凡的身手,之前在力牧陵比这更危险的情况他都能应付,几十只活尸应该也难不倒他。
想着想着,只觉得身心俱疲,肚子也饿得发慌。
喜欢洪荒:开局云霄仙给我吹泡泡请大家收藏:(m.20xs.org)洪荒:开局云霄仙给我吹泡泡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