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团队利用VLT(Very Large Telescope)的MUSE仪器,对斯隆长城中的一个超星系团进行引力透镜观测。结果显示,暗物质在该区域的分布呈现“细丝状”,密度比背景高约10倍。这些暗物质细丝就像“宇宙高速公路”,将星系群连接在一起,并引导气体流入星系中心。
更关键的是,暗物质骨架的形状决定了斯隆长城的形态。由于暗物质的引力塌缩在垂直于纤维的方向上更强(称为“平面外约束”),物质更倾向于沿纤维方向聚集,因此斯隆长城的厚度远小于长度——这与宇宙网的“薄盘”特征完全一致。
四、星系演化的“实验室”:斯隆长城中的恒星形成与合并历史
斯隆长城不仅是宇宙结构的标本,更是星系演化的实验室。通过分析其中星系的类型、金属丰度(Metallicity)和运动学特征,我们可以还原宇宙中星系如何从早期的高恒星形成率,演化到今天的“成熟”状态。
1. 星系类型分布:椭圆与螺旋的“边界”
斯隆长城中的星系类型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径向梯度:从纤维中心到末端,椭圆星系(Elliptical Galaxy)的比例逐渐降低,螺旋星系的比例逐渐升高。例如,在Clowes-Campusano LQG(纤维中心)中,椭圆星系占比约为45%;而在SDSS J1030+0524(纤维末端)中,椭圆星系占比仅为15%。
这种梯度的原因是合并事件的频率。纤维中心的超星系团密度更高,星系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更频繁,导致大量合并事件——合并会将螺旋星系的盘结构破坏,形成椭圆星系。而在纤维末端,星系密度较低,合并事件少,螺旋星系得以保留。
此外,椭圆星系的金属丰度更高(约为太阳的0.3-0.5倍),说明它们经历了更长时间的恒星形成和化学演化。合并事件会将星系中的气体压缩,促进恒星形成,同时将重元素(金属)富集到星际介质中——这也是椭圆星系金属丰度更高的原因。
2. 高红移星系:早期宇宙的结构印记
斯隆长城中的高红移星系(Redshift z>2,距离地球超过100亿光年)是研究宇宙早期演化的“时间窗口”。这些星系形成于宇宙“再电离时代”(Reionization Era,约1亿-10亿年后),此时宇宙中的中性氢被恒星的紫外线辐射电离,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透明宇宙。
通过JWST(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的近红外光谱观测,天文学家发现斯隆长城中的高红移星系具有以下特征:
小尺寸:直径约为今天银河系的1/10(约1千秒差距),但恒星形成率极高(约为1000 solar masses per year);
低金属丰度:金属丰度仅为太阳的1/100-1/1000,说明它们是宇宙中最早的“恒星工厂”;
紧密的成团性:这些星系往往成群分布,每群包含5-10个星系,分布在直径约1千万光年的区域内——这是斯隆长城纤维结构的“早期雏形”。
这些特征验证了宇宙学中的“层级形成”理论(Hierarchical Formation):星系先形成于小质量的暗物质晕中,然后通过合并形成更大的星系,同时所在的暗物质晕也合并成更大的结构(如超星系团)。斯隆长城中的高红移星系,正是这一过程的“活化石”。
3. 星系的运动学:“呼吸”的宇宙网
斯隆长城中的星系并非静止不动,而是沿着纤维结构做周期性运动。通过SDSS的光谱数据,天文学家测量了星系的径向速度(沿视线方向的速度),发现纤维中的星系具有明显的“速度梯度”:从纤维的一端到另一端,速度变化约为500 km/s。
这种速度梯度是暗物质晕的引力束缚的结果。纤维中的暗物质晕形成一个“引力势阱”(Gravitational Potential Well),星系在这个势阱中做简谐振动(Simple Harmonic Motion),周期约为100亿年——正好是宇宙年龄的3/4。换句话说,斯隆长城中的星系正在“呼吸”:它们从纤维的一端向另一端运动,然后返回,循环往复。
这种运动不仅塑造了星系的分布,还影响了星系的演化。例如,当星系向纤维中心运动时,会遇到更多的气体和暗物质,恒星形成率升高;当它们向末端运动时,气体供应减少,恒星形成率降低。这种“呼吸”模式,解释了斯隆长城中星系类型的径向梯度。
五、理论碰撞:ΛCDM模型能否解释斯隆长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可观测Universe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可观测Universe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