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斯隆长城的形成符合ΛCDM模型的预测,但它的一些特征仍对模型提出了“微调”要求。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暗物质的性质是否足够“冷”(Cold),以形成如此细长的纤维结构?
1. 冷暗物质与纤维形成
ΛCDM模型中的暗物质是“冷”的——即它的粒子运动速度远低于光速(非相对论性)。冷暗物质的引力塌缩会形成小尺度的结构(如矮星系),然后通过合并形成大尺度结构。这种“自下而上”的形成模式,被认为是斯隆长城等纤维结构的根源。
但如果暗物质是“温”的(Warm Dark Matter,粒子运动速度较高),那么小尺度的结构(如矮星系)将无法形成,大尺度结构的形成也会受到抑制——斯隆长城这样的细长纤维结构可能无法出现。因此,斯隆长城的存在,为暗物质的“冷”性质提供了间接证据。
2. 模型的“微调”空间
尽管ΛCDM模型能解释斯隆长城的形成,但它的密度涨落幅度(即宇宙早期量子涨落的大小)需要精确调整,才能产生这样的结构。根据普朗克卫星的CMB观测,宇宙早期的密度涨落幅度约为10??(即十万分之一)。如果这个幅度再小10%,那么斯隆长城这样的结构将无法形成;如果再大10%,那么宇宙中的结构将过于密集,无法形成可观测的纤维结构。
这种“精细调节”问题,并非斯隆长城独有,而是ΛCDM模型面临的普遍挑战。天文学家正在通过更深入的观测(如LSST的深度巡天)和理论研究(如修改引力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一些修改引力理论(如f(R)引力)预测,暗物质的引力作用在大尺度上更强,可能更容易形成斯隆长城这样的结构——但这些理论仍需观测验证。
六、最新进展:JWST与下一代巡天的新发现
近年来,随着JWST的发射和下一代巡天项目(如LSST、Euclid)的启动,斯隆长城的研究进入了“精准时代”。这些新的观测设备,正在揭开斯隆长城的更多秘密:
1. JWST的高红移星系观测
JWST的近红外相机(NIRCam)和光谱仪(NIRSpec)具有极高的灵敏度,能够观测到红移z>10的星系(距离地球超过130亿光年)。2023年,JWST团队发布了斯隆长城中z=11的星系观测结果:这些星系的直径约为100秒差距(仅为银河系的1/100),恒星形成率约为100 solar masses per year,但金属丰度仅为太阳的1/。
这些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层级形成理论:宇宙中的第一批星系非常小,但恒星形成率很高,它们通过合并形成更大的星系,最终成为斯隆长城中的椭圆星系。JWST的数据还显示,斯隆长城中的高红移星系比之前预期的更多(约为之前的2倍),这说明宇宙早期的结构形成比ΛCDM模型预测的更高效。
2. LSST的深度巡天
即将于2025年启动的LSST(Large Synoptic Survey Telescope,现更名为Rubin Observatory)将对整个南半球天空进行深度巡天,累计获取约200亿个星系的光谱数据。对于斯隆长城来说,LSST的价值在于提高结构的分辨率:它能够识别出斯隆长城中更小的超星系团(质量约为1012太阳质量)和更细的暗物质纤维(直径约为1百万光年)。
通过LSST的数据,天文学家希望能够回答:斯隆长城是否是一个更大的宇宙结构的一部分? 例如,它是否与附近的“沙普利超星系团”(Shapley Supercluster)相连?如果是,那么整个结构的长度将达到20亿光年,成为宇宙中最大的纤维结构之一。
3. Euclid卫星的宇宙网测绘
欧几里得卫星(Euclid Space Telescope)将于2027年发射,其主要任务是绘制宇宙网的三维地图。与SDSS相比,Euclid的视场更大(约整个天区的1/3),灵敏度更高(能够观测到红移z>2的星系)。对于斯隆长城来说,Euclid的价值在于测量其暗物质分布的精度:它能够通过引力透镜效应,绘制出斯隆长城中暗物质的“纤维网络”,揭示暗物质如何引导气体流入星系。
七、结语:斯隆长城作为宇宙演化的“活化石”
斯隆长城的意义,远不止于“最大的宇宙结构”这一称号。它是宇宙演化的“活化石”,记录了从宇宙早期到现在,暗物质、星系和宇宙网的形成与演化过程。通过研究斯隆长城,我们不仅验证了ΛCDM模型的正确性,更深刻理解了宇宙的“大尺度结构”是如何从微小的量子涨落,成长为今天的“宇宙之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可观测Universe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可观测Universe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