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步:分子云的坍缩——从“云”到“核”的坠落
恒星诞生的起点是分子云——由氢分子(H?)、氦和尘埃组成的寒冷(约10-20K)、致密(每立方厘米103-10?个粒子)区域。在马头星云,这些分子云的坍缩源于两种力量的失衡:一是云团自身的引力,二是来自附近大质量恒星的辐射压与星风。当引力超过后两者时,云团会像被戳破的气球一样,向中心快速坍缩。
天文学家通过赫歇尔太空望远镜(Herschel Space Observatory)的远红外观测,追踪到了马头星云内分子云坍缩的“动态”:一团直径约0.5光年的分子云核,正以每秒0.1公里的速度向中心收缩——这个速度看似缓慢,但持续10万年后,云核的密度会增加到每立方厘米10?个粒子,形成原恒星核(Protostellar Core)。此时,核心的温度升至100K以上,足以让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为下一步的吸积做准备。
2. 第二步:吸积盘的形成——恒星的“食物盘”
当原恒星核的密度足够高时,它会触发角动量守恒:就像滑冰运动员收紧手臂加速旋转,坍缩的云核会绕着自己的轴旋转,形成一个扁平的吸积盘(Accretion Disk)。吸积盘的物质(气体和尘埃)会沿着螺旋轨道向中心的原恒星坠落,释放出引力能——这部分能量转化为热量,让原恒星的核心温度继续升高。
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红外光谱捕捉到了吸积盘的“签名”:盘内的尘埃颗粒因摩擦加热,发出波长为10微米的红外辐射(相当于烤箱加热食物的热辐射)。通过分析这些辐射的强度,天文学家计算出马头星云内某颗原恒星(编号IRAS 05413-0104)的吸积率——每秒钟约有10??倍太阳质量的物质落入恒星,相当于每年“吃掉”一颗小行星的质量。这种“进食”过程会持续数十万年,直到吸积盘的物质被消耗殆尽,或原恒星的质量达到约0.5倍太阳质量(此时辐射压会阻止进一步坍缩)。
3. 第三步:喷流与赫比格-哈罗天体——恒星的“出生宣言”
当原恒星的吸积率达到峰值时,它会释放出两股相对论性喷流(Relativistic Jet)——从两极方向高速喷出的等离子体流,速度可达每秒100-1000公里。这些喷流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它们会“吹走”原恒星周围的气体和尘埃,减少恒星的质量增长;另一方面,喷流与周围的星际介质碰撞,会产生明亮的赫比格-哈罗天体(Herbig-Haro Object,简称HH天体),成为恒星诞生的“可视化标志”。
在马头星云,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超过20个HH天体,其中最着名的是HH 34——它的喷流长度达到0.3光年,速度高达每秒500公里。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可见光图像显示,HH 34像一条发光的丝带,从马头星云的尘埃柱中“喷射”而出,与周围的氢云碰撞后,形成粉红色的发射线(来自电离氢)和蓝色的反射光(来自尘埃散射)。这种“喷流-激波”结构,是恒星形成过程中最剧烈的“暴力美学”。
4. 终点:主序星的诞生——当核聚变点燃
经过10-100万年的吸积,原恒星的质量达到约0.1-2倍太阳质量,核心温度升至1000万K——此时,氢核聚变终于启动:四个氢原子核融合成一个氦原子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标志着原恒星正式成为主序星(Main Sequence Star),进入稳定的“中年”阶段。
马头星云内的主序星都很“小”:质量大多在0.5-2倍太阳质量之间,属于K型或M型矮星(比如比太阳小的红矮星)。这是因为暗星云的密度较低,无法聚集足够的质量形成大质量恒星(如O型或B型星,质量超过8倍太阳质量)——而猎户座大星云(M42)之所以能形成大质量恒星,正是因为它位于猎户分子云复合体的“核心区”,那里的分子云密度更高,引力更强。
二、多波段的“密码本”:从射电到X射线,解码马头星云的全维度
如果我们只用可见光看马头星云,它只是一个黑色的轮廓;但如果用“全波段望远镜”观测,它会变成一个“发光的多面体”——不同波段的光,能穿透尘埃、捕捉不同的物理过程,拼出完整的“宇宙拼图”。
1. 射电波段:分子云的“运动地图”
射电望远镜的天线像“宇宙收音机”,能接收分子发出的射电谱线——比如一氧化碳(CO)分子的转动能级跃迁,会释放出波长为2.6毫米的射电信号。通过分析这些信号的多普勒位移(频率变化),天文学家能精确测量分子云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可观测Universe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可观测Universe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