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MA(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波阵列)对马头星云的观测,绘制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分子云“运动地图”:尘埃柱内的CO分子云,一边向中心坍缩(速度约每秒0.5公里),一边被附近大质量恒星的辐射压向外推(速度约每秒0.2公里)——这种“拉锯战”维持了尘埃柱的形态,不让它过快坍缩或消散。ALMA还发现,尘埃柱的“头部”(马头的顶端)有一个“密度峰”,那里的分子云密度是周围的10倍,正是未来恒星形成的“热点”。
2. 红外波段:尘埃与原恒星的“热指纹”
红外望远镜能看到被尘埃加热的热辐射——尘埃吸收了恒星的紫外光和可见光,再以红外光的形式重新释放。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红外阵列相机(IRAC),能探测到波长3-8微米的红外光,对应尘埃温度约100-300K(相当于冰箱冷冻室到室温的温度)。
通过分析这些红外辐射,天文学家能“数”出马头星云内的原恒星数量:大约有30颗原恒星,其中10颗处于“吸积盘阶段”,5颗已经进入“喷流阶段”。更重要的是,红外光谱能检测到尘埃中的有机分子——比如甲醇(CH?OH)、乙醇(C?H?OH)和甲醛(HCHO)——这些分子是生命的“前体”,说明恒星形成区域的尘埃已经具备了复杂的化学成分,为行星形成时的生命起源提供了原料。
3. 可见光波段:背景星云的“剪影与轮廓”
虽然马头星云本身不发光,但它背后的IC 434发射星云,能让我们看到它的“负片”——黑色轮廓与红色背景的对比,是可见光波段最震撼的画面。哈勃太空望远镜的高级巡天相机(ACS),用高分辨率拍摄了马头星云的细节:尘埃柱的“颈部”有一条细长的“暗丝”,连接到IC 434的中心,那是分子云与发射星云的交界处;“头部”的顶端有一片稀薄的尘埃,被背景星光照亮,形成淡淡的“鬃毛”——这些细节,让马头星云的轮廓更加生动。
4. X射线波段:年轻恒星的“暴脾气”
X射线望远镜能捕捉到年轻恒星的耀斑——大质量原恒星的磁场活动,会将表面的等离子体加速到数百万度,释放出X射线。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对马头星云的观测,发现了10多个X射线源,对应正在形成的恒星。
其中一个X射线源(CXOU J0.7-0),来自一颗质量约1.2倍太阳质量的原恒星——它的耀斑强度是太阳耀斑的100倍,持续时间却只有几分钟。这种“剧烈活动”是因为原恒星的磁场比太阳强100-1000倍,高速旋转的恒星会将磁场“缠绕”起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X射线观测不仅揭示了原恒星的磁场结构,还说明即使是“婴儿恒星”,也有着与太阳类似的“暴脾气”。
三、与M42的“共生之舞”:亮暗星云的协同演化
在猎户座的天空中,马头星云(B33)与猎户座大星云(M42)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它们都属于猎户分子云复合体(Orion Molecular Cloud Complex),相距仅20光年,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恒星形成区。但两者的“性格”截然不同:M42是明亮的发射星云,正在形成大质量恒星;马头星云是暗尘埃云,正在形成小质量恒星。这种差异,恰恰体现了宇宙恒星形成的“分工”。
1. 来自M42的“影响”:辐射压与星风的塑造
M42的核心是一组 Trapezium 星团——四颗大质量O型星(如θ1 Orionis C,质量约40倍太阳质量),它们的紫外线辐射和星风,像一把“雕刻刀”,塑造着马头星云的形态。
辐射压:θ1 Orionis C的紫外线辐射,会将马头星云内的氢原子电离,产生向外的压力。这种压力阻止了马头星云内的气体向M42方向流动,同时也将尘埃柱的“顶部”吹得更加尖锐——形成了马头的“鬃毛”结构。
星风:Trapezium 星团的星风速度高达每秒1000公里,会“吹走”马头星云外围的稀薄气体,让尘埃柱的轮廓更加清晰。天文学家通过模拟发现,如果没有M42的星风,马头星云会是一个更大的、模糊的暗云,不会有现在的“马头”形状。
2. 对M42的“反馈”:尘埃的遮挡与化学循环
马头星云并非只是“被塑造者”,它也在反作用于M42:
遮挡光线:马头星云的尘埃吸收了M42的一部分紫外光和可见光,让后方的星际介质免受过度电离。这种遮挡,保护了M42周围的分子云,让它能继续形成恒星。
化学循环:马头星云的尘埃颗粒,会通过星风或超新星爆发,将有机分子和重元素(如碳、氧)输送到M42的发射星云中。这些物质会参与M42内行星的形成,甚至可能成为未来行星大气层的成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可观测Universe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可观测Universe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