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协同演化:一个恒星形成区的“生态”
马头星云与M42的共生,体现了恒星形成区的生态性:大质量恒星(M42)创造了一个“高能环境”,触发小质量恒星(马头星云)的形成;而小质量恒星的尘埃和化学物质,又为下一个世代的恒星形成提供原料。这种“大质量恒星触发小质量恒星”的机制,是宇宙中恒星形成区最常见的模式——比如银河系的旋臂、巨蛇座分子云复合体,都有类似的结构。
四、JWST的“新眼睛”:2023年观测揭示的三大惊喜
2023年,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将“目光”投向马头星云——作为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最灵敏的望远镜,它的观测结果彻底改变了我们对马头星云的认知,带来了三个“重磅惊喜”。
1. 惊喜一:原行星盘的“有机分子库”
JWST的近红外光谱仪(NIRSpec),分析了马头星云内某颗原恒星(编号JWST-IRS-1)周围的原行星盘,发现了复杂有机分子的存在:除了之前发现的甲醇、乙醇,还有乙醛(CH?CHO)和丙酮((CH?)?CO)——这些分子是氨基酸的前体,而氨基酸是生命的基础。
更令人兴奋的是,这些有机分子的丰度比太阳系原行星盘(如金牛座HL原行星盘)高10倍。天文学家推测,这是因为马头星云的尘埃柱密度更高,化学反应更活跃——这意味着,恒星形成早期的尘埃盘,可能比我们之前认为的更“富含生命原料”。
2. 惊喜二:尘埃颗粒的“生长痕迹”
JWST的中红外仪器(MIRI),测量了尘埃颗粒的红外发射光谱——通过分析光谱的特征,能推断尘埃颗粒的大小和成分。结果显示,马头星云内的尘埃颗粒直径约为0.1-1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100到1/10),比分子云阶段的尘埃(直径约0.01微米)大10-100倍。
这说明,尘埃颗粒正在进行“ grain growth”(颗粒增长)——它们通过碰撞、黏结,逐渐变大,最终会形成行星的“种子”(如小行星、彗星的核心)。这是行星形成的关键一步,而马头星云的原行星盘,正处于“颗粒增长”的早期阶段。
3. 惊喜三:喷流的“超高速之谜”
JWST的近红外相机(NIRCam),拍摄到了HH 34喷流的最新图像——喷流的顶端速度高达每秒700公里,比哈勃望远镜之前测量的500公里/秒更快。更奇怪的是,喷流的“尾部”有一段“弯曲”的结构,像是被某种力量“掰弯”了。
天文学家用磁流体力学模拟(MHD Simulation)解释了这一现象:喷流内部存在强大的磁场,磁场会“引导”等离子体的流动,导致喷流方向发生偏转。而超高速则来自原恒星吸积率的增加——最近几千年,这颗原恒星的吸积率翻了一番,释放出更多能量,推动喷流加速。
五、宇宙中的“标准烛光”:马头星云作为恒星形成模型的模板
马头星云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离我们近(1500光年),更因为它结构清晰、易于观测——尘埃柱的形状、原恒星的分布、背景星云的亮度,都为天文学家建立恒星形成模型提供了“完美的实验室”。
1. 尘埃柱的稳定性模型
天文学家用马头星云的数据,建立了尘埃柱稳定性模型:尘埃柱的存活时间,取决于引力坍缩、辐射压和磁场支撑的平衡。模型显示,马头星云的尘埃柱能在100万年内保持稳定——这与观测到的原恒星年龄(最大约10万年)一致。如果尘埃柱的密度更低,或辐射压更强,它会在更短时间内消散;反之,则会更稳定。
2. 原恒星的吸积率模型
通过分析马头星云内原恒星的吸积率(来自斯皮策和JWST的观测),天文学家建立了吸积率演化模型:原恒星的吸积率会随时间呈“指数下降”——最初每秒吸积10??倍太阳质量,10万年后下降到10??倍太阳质量。这个模型,能解释为什么大多数原恒星的质量不会超过2倍太阳质量——因为吸积率会随着时间降低,无法积累更多质量。
3. 与其他暗星云的对比:普遍性与特殊性
天文学家将马头星云与其他暗星云(如巨蛇座S暗星云、玫瑰星云的暗区)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结构非常相似:都有致密的尘埃柱、正在形成的原恒星、赫比格-哈罗天体。这说明,恒星形成的机制是普遍的——无论是在银河系的猎户座,还是在其他旋臂的暗星云,恒星都是从分子云坍缩、吸积盘形成、喷流爆发这个流程中诞生的。
而马头星云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孤立性”——它远离银河系中心的高恒星密度区,受到的外部干扰更少,因此能更清晰地展示恒星形成的“纯粹”过程。这也是它成为“标准模板”的原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可观测Universe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可观测Universe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