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SP-12b (系外行星)
· 描述:正在被恒星吞噬的行星
· 身份:围绕恒星WASP-12运行的热木星,距离地球约1400光年
· 关键事实:由于距离恒星过近,其物质正被恒星强大的引力撕扯并吞噬,形态呈蛋形。
WASP-12b:一颗正在被恒星吞噬的“死亡热木星”(上篇)
引言:系外行星探索中的“极端样本”
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始终在突破想象的边界。自1995年米歇尔·麦耶(Michel Mayor)与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发现首颗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飞马座51b以来,我们对“行星”这一概念的理解已被彻底改写。这些遥远的“太阳系外世界”中,有的如木星般庞大却在数日内完成绕恒星一周的狂飙(热木星),有的在恒星的“宜居带”中孕育可能的液态海洋(超级地球),更有甚者以诡异的轨道倾斜或极端温度挑战着天体力学的常识。而在这些“奇行种”中,WASP-12b无疑是一颗最令人震撼的“极端样本”——它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宿主恒星撕裂、吞噬,仿佛宇宙中最残酷的“慢镜头处决”。
这颗距离地球约1400光年的系外行星,自2008年被发现以来,便成为天文学家研究恒星-行星相互作用、行星演化终章的天然实验室。它的存在不仅验证了理论预言中的“行星蒸发”现象,更以其戏剧性的命运提醒我们:在宇宙的尺度下,“稳定”或许只是短暂的幸运,所有天体都在引力与时间的博弈中寻找生存的可能。本文将从WASP-12b的发现历程出发,逐步揭开它“被吞噬”的神秘面纱,探讨其背后的科学意义。
一、WASP项目与凌日法:如何发现这颗“濒死行星”
要理解WASP-12b的故事,首先需要回溯它的发现背景。21世纪初,系外行星探测技术迎来爆发式发展,其中“凌日法”(Transit Method)因其高效性与可扩展性,成为早期发现系外行星的主流手段。其原理并不复杂:当一颗行星从恒星前方经过时,会遮挡恒星的部分光线,导致观测到的恒星亮度出现微小但规律的下降。通过分析这种亮度变化的周期、深度与形状,天文学家可以推断出行星的轨道周期、半径甚至大气成分。
在这一背景下,英国莱斯特大学主导的“广角行星搜索计划”(Wide Angle Search for Planets,简称WASP)应运而生。该项目通过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与南非分别设立两台望远镜(WASP-South与WASP-North),利用广角相机对全天数十万颗恒星进行持续监测,目标是捕捉凌日现象的蛛丝马迹。WASP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地毯式扫描”——其视场覆盖面积是传统望远镜的数十倍,能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数据,大幅提升发现概率。
2008年,WASP项目的数据库中出现了一组异常信号:来自鲸鱼座方向的一颗F型主序星(后被命名为WASP-12)的亮度,正以每1.1天为周期,规律性地下降约1.5%。这一信号立即引起了研究团队的注意——周期如此之短(仅相当于地球的1.1天),意味着这颗行星的轨道极近恒星,很可能是典型的“热木星”。进一步的径向速度观测(通过恒星因行星引力扰动产生的光谱偏移测量行星质量)确认了这一猜想:该行星的质量约为木星的1.4倍(0.8-1.5倍木星质量的置信区间),半径却膨胀至木星的1.8倍,表面温度高达2500-3000K(相比之下,太阳系最热的行星金星表面仅约737K)。
WASP-12b的发现之所以引发轰动,不仅因为它是WASP项目早期的重要成果,更因为它的数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异常”。其半径远超同质量热木星的预期——通常,热木星因恒星辐射加热会膨胀,但模型预测的半径增幅最多不超过木星的1.5倍,而WASP-12b的半径却达到了1.8倍。这一矛盾暗示着某种额外的能量输入机制,或行星正处于某种剧烈的相互作用中。直到后续研究揭示其正被恒星吞噬,这一谜题才逐渐清晰。
二、热木星的“炼狱”:WASP-12b的物理与轨道特征
(1)极端的环境参数
若将WASP-12b置于太阳系中,它的轨道将位于水星内侧约10倍的位置(水星轨道半长轴约0.39天文单位,WASP-12b仅约0.023天文单位,即340万公里)。如此近的距离,使它承受着太阳系内任何行星都未曾体验过的“恒星风暴”:WASP-12是一颗比太阳略大的F型恒星(光谱型F6V),表面温度约6300K(太阳约5778K),光度是太阳的1.5倍。在WASP-12b的轨道处,恒星的辐射通量是地球接收太阳辐射的约6500倍——这足以让任何岩石或气体在瞬间汽化,也解释了为何其表面温度能高达2500K以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可观测Universe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可观测Universe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