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无风,晴好。
冬日的晨跑,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温热的活力。张甯站在彦宸家客厅的中央,微促的气息在清冷的空气中,渐渐平复。她没有开灯,只是任由窗外那片鱼肚白色的天光,柔和地洒进来,照亮了头顶那片即将消逝的宇宙。
它依旧在那里,静静地悬浮着,像一个沉默的、巨大的梦境。
那是他们的“信息星图”。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按下了慢放键。她的目光,像一个最虔诚的巡礼者,一寸寸地,抚过这个由他们亲手构建的宏大世界。
那些最初由七八条颜色各异的棉线搭建起来的骨架,如今早已变得盘根错节,密如蛛网。红色的线像搏动的动脉,蓝色的线是沉静的静脉,它们在无数个由图钉和挂钩构成的“星辰”节点间穿梭,将整个体系的生命力输送到每一个角落。
她的目光,落在了那个一切的起点,那个悬挂在网络正中央的、用红色粗笔写着“伊拉克”的核心节点上。从那里,延伸出一条粗壮的红线,直指那张画着被圈叉覆盖的科威特国旗的卡片,线上挂着的“8月2日”、“入侵”等字样,此刻看来,已然像是上个世纪的陈旧历史。
她看见了那条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金色线索。这条线,是彦宸当初天才般的构想,也是他们整个课题的灵魂。它像一条潜伏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下的深海暗流,巧妙地穿行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尼克松冲击”、“美沙1974秘密协议”等一个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孤立岛屿之间,最终将所有喧嚣的政治口号与军事行动,都牢牢地锚定在了“石油美元”这个沉默而坚硬的基石之上。
她的视线缓缓移动,掠过那张写着“美国”的蓝色卡片,以及它下方那一簇密密麻麻、关于美军在沙特阿拉伯大规模集结的剪报。随着十二月的到来,战争的阴云已经浓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她甚至还能回想起,两人为了推算美军部署的航母战斗群数量和空军的飞行架次,是如何将十几期的《舰船知识》和《航空知识》摊满整个地板,像两个真正的参谋,在模拟一场注定要爆发的战争。
最后,她的目光,定格在了一根从“英国”节点径直牵引到“科威特油田分布图”的红色丝线上。那条线与美国的蓝色主线紧紧地缠绕在一起,显示出一种毫不犹豫的追随姿态。张甯的唇角,勾起了一抹几不可察的、带着些许讥诮的弧度。这几乎是那个日不落帝国刻在骨子里的本能——作为最老练的“离岸平衡手”,永远懂得如何在大洋彼岸的纷争中,通过巧妙地“搅动”局势,来换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彦宸曾用“铁杆盟友”来形容这种关系,而在她看来,这不过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延续了数百年的地缘政治生意。
张甯的指尖,轻轻地从材质不一的卡片和纸条中掠过。
她永远也忘不了,那天,就在学校的报刊栏前,她和彦宸并肩站着,看着《人民日报》上关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国际局势的报道。就是在那时,这个少年第一次用一种她从未见过的、燃烧着火焰的眼神看着她,说:“我们要不要……一起研究?”
从那天起,这片星空,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疯狂地生长、扩张、繁衍。
就在这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彦宸从厨房里走了出来,手里端着两杯热气腾腾的茶。他将其中一杯递给张甯,杯口冒出的白色蒸汽,模糊了她清冷的眉眼。
“诺,暖暖手。”
张甯接过那杯热茶,指尖传来踏实的暖意。她没有喝,只是捧着,目光依旧没有从那片星图上移开。
他走到她身边,与她并肩而立,顺着她的目光,一起仰望着头顶上那片共同的杰作。
从那个夏末的午后,到这个寒冷的冬日清晨。
从第一根丝线的拉起,到即将来临的消亡。
从最初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激烈辩论,到后来对“欧佩克产量配额”的默契推演。
这片星图,像一棵沉默的树,见证了他们之间每一场智力碰撞的火花,每一次观点交锋的酣畅淋漓,每一次共同发现秘密时,那种无需言说的、心照不宣的巨大喜悦。
它早已不是一堆卡片和丝线的堆砌。
它是他们的战争沙盘,是他们的思想实验室,是独属于他们二人的、一座悬浮在空中的、无与伦比的纪念碑。
“一百零九天。”张甯看着头顶,忽然轻声说出了一个数字。
“什么?”彦宸一时没反应过来。
“从九月六号我们决定做这件事,到今天,一共是一百零九天。”张甯的语气很平静,像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
彦宸怔了一下,随即笑了起来,那笑容里有赞叹,也有释然。“你记得可真清楚,”他喝了一口热茶,任由那股暖流淌进胸口,“一百零九天……我们像两个傻子一样,把能找到的报纸杂志和新闻联播当成了连载小说来追。不为考试,不为分数,就为了满足自己那点可怜的好奇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青色之回忆请大家收藏:(m.20xs.org)青色之回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