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韵微光特殊儿童非遗康复中心”的非遗课堂正暖意融融,孩子们在辅助教具的帮助下专注创作,陈曦四人正交流着教具优化方案,中心的大门突然被推开。来自全国各地12家特殊教育机构的代表,手捧锦旗和感谢信,笑容满面地走进庭院,身后还跟着几位特殊儿童和家长代表。“陈曦老师,苏医生,林老师,沈老师,我们是特意来致谢的!”领头的青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王敏握住陈曦的手,语气激动,“你们研发的辅助教具和共享的数字化课程,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困境,这面锦旗代表着我们所有师生和家长的心意!”
庭院里瞬间热闹起来,孩子们的创作也暂时停下,好奇地看着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12面锦旗整齐排列,红底金字的标语格外醒目——“科技赋能特殊教育,爱心点亮成长之路”“非遗传情暖童心,教具助力梦起航”“公益为民显担当,跨界协作谱新篇”,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陈曦四人及基金会的真挚感激。
远道而来的致谢:跨越山海,只为说声感谢
“我们学校有38名特殊儿童,以前开展非遗课程时,因为缺乏适配的教具,很多孩子只能旁观,根本无法参与。”王敏校长率先分享道。她拿出手机,翻出以前的课堂照片:孩子们围坐在课桌旁,眼神里满是渴望,却因手部残疾、认知障碍等问题,无法操作传统工具,只能看着老师演示。“自从三个月前收到你们捐赠的辅助教具和共享的数字化课程,情况完全变了!”
王校长点开一段最新的课堂视频:画面里,自闭症男孩用“智能辅助竹编架”熟练编织,脑瘫女孩借助“可旋转绣架”专注刺绣,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专注与开心。“你们的‘防滑竹丝套装’让触觉敏感的孩子不再抗拒,‘立体剪纸模板’让智力障碍的孩子能独立完成作品,数字化课程的3D动画演示,让复杂的非遗步骤变得直观易懂。”王校长的声音带着哽咽,“这三个月,孩子们的进步肉眼可见,不仅学会了非遗技能,专注力、动手能力也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变得自信了,愿意与人交流了。”
来自偏远山区的云县特殊教育学校代表李老师,带来了孩子们亲手制作的非遗作品——一幅巨大的竹编“幸福树”,每一片竹叶都由不同的孩子编织,上面还绣着孩子们的名字。“我们山区资源匮乏,以前根本没条件开展非遗课程。是你们的公益捐赠,让孩子们接触到了非遗文化;是你们的辅助教具,让他们有机会动手创作。”李老师说道,“这幅‘幸福树’是孩子们花了一个月时间共同完成的,他们说,要把最珍贵的作品送给最敬爱的老师们,感谢你们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色彩与希望。”
几位家长代表也纷纷上前分享感受。来自临市的自闭症孩子家长张先生,紧紧握住沈亦舟的手:“我的孩子以前从不与人交流,每天只重复摆弄积木。自从学校引入了你们的竹编课程和辅助教具,他变得特别痴迷,每天都盼着上课,现在不仅能独立编织复杂的作品,还能主动和老师、同学分享创作心得。”他拿出孩子的竹编作品集,里面的作品从简单的挂件到复杂的小动物,纹路越来越整齐,创意越来越丰富,“这都是你们的功劳,是你们的教具和课程,让我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走出了封闭的世界。”
教具与课程:破解痛点,点亮希望
特殊教育机构代表们的分享中,反复提到辅助教具和数字化课程带来的改变。这些跨越地域的认可,让陈曦四人深深感受到了公益的力量。
“我们学校的脑瘫孩子以前上手工课,因为肢体协调能力差,经常把工具摔在地上,慢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不愿意参与。”来自江南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周老师说道,“你们的‘辅助走线器’和‘可旋转绣架’太实用了!走线器的灯光提示帮助孩子记住针法,旋转绣架让他们不用移动身体就能完成刺绣,现在这些孩子不仅能独立完成羌绣作品,还在全市残疾人技能大赛中获奖了!”周老师拿出获奖证书的照片,脸上满是骄傲,“这是我们学校第一次在市级大赛中获奖,孩子们拿到证书时,都哭了,他们终于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数字化课程的共享也让偏远地区的特殊教育机构受益匪浅。“我们山区老师资源有限,以前开展非遗课程,只能靠看视频自学,教得很不专业。”来自黔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吴老师说道,“你们共享的数字化课程太及时了!里面有非遗传承人的专业讲解、3D动画演示、分步教学视频,还有针对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学技巧,我们老师跟着学习,教学水平大幅提升,孩子们也学得更认真了。”吴老师补充道,“现在我们学校的非遗课程已经成为特色课程,很多家长都慕名而来,希望孩子能在这里学习。”
代表们还提到,陈曦四人团队不仅捐赠教具、共享课程,还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培训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持续的指导。“上个月,林老师专门为我们做了竹编教具使用培训,详细讲解了不同教具的适配场景和操作技巧;苏医生也通过直播,为我们分享了如何结合教具进行康复训练。”王敏校长说道,“你们的支持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全方位、持续性的,这种公益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请大家收藏:(m.20xs.org)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