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个设计,”第二天清晨,马克顶着布满血丝的双眼,将蓝图上那个奇特的钟形结构局部放大,与比利时目击报告中三角飞行物的侧视轮廓草图并排放在一起,“虽然整体形状有差异,一个是钟形,一个是三角,但注意它们共同的特征:中央部分都有一种鼓胀的、非流线型的结构,整体布局都偏离了传统航空器的翼身融合理念。再看看这份附带的、语焉不详的技术备忘录里提到的——‘无翼垂直起降’、‘依靠某种高速旋转的电磁场与未知能源(标记为‘Xerum 525’)产生反重力效应’……汪,你不觉得吗?虽然在具体形态上走了不同的技术路径,但它们在根本的理念上,在对‘反重力’或‘场推进’的追求上,存在着某种令人不安的延续性。”
“纳粹钟?”汪新焱眉头紧锁,凝视着那模糊的蓝图,“那个传说在战争末期被转移至地下工厂,甚至可能被运往南极或南美的神秘项目?你认为出现在比利时的,可能是它的某种技术衍生品?或者说……继承者?”
“不一定是直系后代,”马克保持着工程师的严谨,“但极有可能共享了某种未被公开的、关于空间操控或重力抵消的底层技术原理。我们很清楚历史,战后通过‘回形针行动’(Operation Paperclip),海量的德国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工程师被美国和苏联系统性吸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团队去了NASA,奠定了美国的航天基础。但那些参与了更前沿、更匪夷所思项目——比如‘钟’、‘飞碟’计划(Haunebu)——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呢?他们的下落和研究成果,几乎成了被刻意抹去的黑洞,消失在胜利者的秘密档案库深处。”
莎拉立刻调出了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关于“飞翼”(Flying Wing)和“升力体”(Lifting Body)飞行器的众多实验记录和设计图。“看看这个,美国的B-2‘幽灵’(Spirit)隐形战略轰炸机,它的无尾飞翼布局,难道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德国霍顿兄弟(Horten Brothers)的Ho 229飞翼技术的深化与极致化吗?如果纳粹德国在更前沿的推进系统领域真的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哪怕是不成熟的发现,难道不会被急于获得技术优势的胜利者们秘密继承、并投入巨资继续研发吗?”
一个新的、同样震撼且细思极恐的假设在团队内部逐渐成形:比利时上空反复出现的三角飞行物,或许并非来自遥远星系的“外星访客”,而更可能是地球上某个大国(或几个大国组成的秘密联盟),基于某种在二战末期获得的、源自纳粹德国的、尚未被完全理解和掌控的“反重力”或“场推进”技术原型,秘密研发多年的实验性飞行器!
“这个假设……如果成立,就能解释很多令人困惑的疑点,”汪新焱站在贴满线索的墙前,冷静地分析着,“为什么它频繁出现在比利时——这个北约的核心区域?这完全可以解读为一次针对整个西方防空预警体系渗透能力的极限测试。为什么它拥有如此违反空气动力学的诡异机动性?这是在极端环境下验证其超越常规飞行包线的性能。为什么事件最终被各国官方联手压制,讳莫如深?因为这可能牵扯到最高级别的军事机密、技术垄断的争夺,甚至可能暴露某些违背国际条约的秘密武器研发,一旦公开,足以引发盟友之间的巨大信任危机和地缘政治地震。”
这个推论让房间里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如果真相果真如此,那么人类科技的某一个隐秘分支,已经在无人知晓的黑暗中,悄然发展到了近乎神话的地步,而这力量所带来的,并非一定是福音。
几乎与这个惊人假设的诞生同步,汪新焱团队清晰地感受到了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骤然升级。他们的加密电子邮件开始出现无法用正常网络拥堵解释的、规律性的延迟和偶尔的丢失;一次外出访谈归来,莎拉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致,发现临时办公室门锁的锁芯边缘有一道极其细微、若非刻意检查绝难发现的新鲜划痕,尽管室内物品摆放井然有序,看不出任何被翻动的迹象;他们使用的保密电话线路里,开始偶尔出现短暂的、类似回声的杂音。一种被无形之眼监视、被无形之耳窃听的感觉,如同潮湿的霉菌,在空气中蔓延。
他们被盯上了,而且对方的手段专业、老练,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警告意味。
果然,在一个细雨迷蒙的傍晚,一位自称“范·德·坎普”的不速之客,通过旅馆前台留下一张没有任何头衔的名片,约定在一家位于布鲁塞尔老城区深处、灯光昏暗、顾客稀少的传统咖啡馆里与汪新焱见面。来人约莫五十岁上下,穿着质地普通但剪裁合身的深色外套,举止间带着一种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刻板的节制感,眼神锐利如刀,仿佛能穿透表象看到本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暮影武者请大家收藏:(m.20xs.org)暮影武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