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妪吓得浑身发抖,以为这位将军要怪罪她,连忙跪下磕头:“将军饶命,将军饶命啊!”
常遇春叹了口气,对身后的士兵说:“给老人家拿一袋米,再取些银两。”说罢,他转头看向那两个被按在地上的地痞,眼神瞬间变得冰冷如刀:“光天化日之下,欺凌孤苦,扰乱军令。拖出去,斩!”
没有审问,没有犹豫。两个地痞的哭嚎声戛然而止。很快,两颗人头被悬挂在了街口的牌坊上。血腥味再次弥漫开来,但这一次,城中百姓感受到的,不再是恐惧,而是一种……大快人心的震慑。
常遇春的卫队将米和银两送到老妪手中。老妪捧着沉甸甸的米袋,看着眼前这位神情严肃却眼神温和的将军,浑浊的老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她嘴唇哆嗦着,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一个劲地磕头。
常遇春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微微点头,翻身上马,继续前行。
他们又来到一处市集。这里曾经是常州最繁华的地方,如今却是一片狼藉。一个年轻的明军士兵,正鬼鬼祟祟地从一家绸缎庄的废墟里扯出一匹上好的绸缎,往自己怀里塞。他左右看了看,以为没人注意,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你在做什么?”
冷冷的声音从他身后传来。士兵吓得一哆嗦,回头一看,顿时魂飞魄散。只见常遇春不知何时已站在他身后,正冷冷地盯着他。
“将……将军……”士兵腿一软,跪倒在地,语无伦次地解释道,“我……我只是想……想给我娘做件衣服……她……她一辈子没穿过这么好的料子……”
常遇春的脸色没有丝毫变化。他缓缓走到士兵面前,拔出了腰间的长剑。
“剑锋三尺,斩的是敌人,也斩的是军法。”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市集,“我军刚入城,便立下铁律。你身为明军一员,不思安抚百姓,反行劫掠之事,坏我军威,寒我民心。若不杀你,何以服众?何以立信?”
士兵的求饶声戛然而止,他知道,一切都完了。
剑光一闪,快如闪电。一颗头颅滚落在地,那双还带着惊恐与不甘的眼睛,直勾勾地望着天空。
常遇春收剑入鞘,看也不看地上的尸体,对卫队下令道:“将此人首级悬挂于市集正中,传令全军,以此为戒!”
这一幕,被躲在暗处的许多百姓看在眼里。他们心中没有丝毫的同情,反而是一种敬畏。他们明白了,这位常将军的“仁”,是有“严”作为基础的。他的仁慈,只给安分守己的良民;他的雷霆手段,则专门对付那些胆敢挑战秩序的恶徒。
随着常遇春的铁腕治理,常州城的面貌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变化。
城门处的粥棚前排起了长队,但队伍井然有序。明军士卒们亲自为百姓们盛上热气腾腾的米粥,分发着干净的干粮。那些原本面黄肌肌、眼神麻木的百姓,在喝下第一口热粥后,眼中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孩子们捧着碗,小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街道上,巡逻的明军士卒取代了横行霸道的兵痞流氓。他们看到有老人挑水吃力,会主动上前帮忙;看到有商贩胆战心惊地开门营业,会微笑着点头致意,分文不取。
渐渐地,紧闭的商铺门板被一块块卸下。先是卖米粮的,然后是卖布匹的,再然后是茶楼酒肆也试探性地挂出了营业的牌子。街道上的人气,一天比一天旺盛。人们看向明军的眼神,也从最初的恐惧、警惕,慢慢变成了敬畏,最后,竟生出几分感激来。
常州城,这座在战火中奄奄一息的城市,在常遇春的手中,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一天午后,常遇春正在临时帅府处理军务。他案头堆满了卷宗,有关于城中粮草分配的,有关于安抚地方乡绅的,还有关于整编降兵的。他处理得一丝不苟,那双握惯了刀剑的手,拿起毛笔来,竟也显得沉稳有力。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伴随着沉稳的脚步声。
“常将军,好雅兴啊!”
常遇春抬起头,只见徐达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他同样是一身便装,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目光中却透着一股洞悉一切的睿智。
“徐将军来了。”常遇春放下笔,起身相迎,“快请坐。什么雅兴,不过是些琐碎事罢了。”
徐达在他对面坐下,目光扫过案头的卷宗,笑道:“我看,可不琐碎。如今常州城里,可是流传着一首民谣呢。”
“哦?什么民谣?”常遇春来了兴趣。
徐达清了清嗓子,学着百姓的口吻,念道:“常十万,进常州,不抢粮,不杀牛。开官仓,救民瘼,斩恶霸,安四邻。将军威名震四方,百姓心中‘常青天’!”
念完,徐达哈哈大笑起来:“常将军,如今你可是常州百姓口中的‘常青天’了!这名声,比你在战场上杀出个‘常十万’,可要响亮得多啊!”
常遇春闻言,却摆了摆手,脸上的笑容也收敛起来,正色道:“徐将军说笑了。我常遇春一介武夫,自幼从军,舞刀弄枪尚可,哪里懂什么治国安邦的繁文缛节?我只知道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第一战神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明第一战神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