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铁肩做了一个梦。梦里秀娥穿着那件出嫁时的红袄,站在三号高炉顶上,怀里抱着个婴儿。
“铁肩,孩子们冷啊,”秀娥说,“给他们找个家吧。”
张铁肩醒来后,直奔厂党委办公室:“我知道该怎么处理那些铁锭了。咱们该把它们铸成一口钟。”
厂里最终同意了这个方案。说来也怪,当工人们着手铸造这口大钟时,铁锭在平炉中竟然顺利熔化了,青蓝色的铁水缓缓流入铸模,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特的香味,像是母乳又像是焚香。
铸钟匠人按照张铁肩的要求,在钟身上铸出百子图,每一个孩子的面容都依据那些婴儿骸骨的姿态细细琢磨而成。
大钟铸成那天,全厂工人都来观看。这口钟高两米,重达三吨,钟声响起时清越悠扬,可传十里。然而每当刮风下雨之夜,钟声自鸣时,却又带着婴儿啼哭般的颤音,听得人心中发酸。
一九六二年中秋,厂里决定将这口“百子钟”悬挂在厂区东头的小山岗上。正式悬挂那天,秋高气爽,上千工人聚集在山岗下。
张铁肩被选为敲响第一声的人。他走上台,握住钟槌,想起秀娥和未谋面的孩子,想起那些被扔进熔炉的母亲们,泪水模糊了双眼。
他用尽平生力气,撞向大钟。
“咚——”
钟声响起,不像金属轰鸣,倒像是天地间的共鸣。声音传开,工人们惊讶地发现,三里外山上的日本殖民时期留下的“满洲制铁纪念碑”竟然应声裂开,碑身上那道代表“昭和十五年”的字迹哗啦啦崩落,碎石滚下山坡。
人群中爆发出惊呼,继而有人开始鼓掌,最后变成震天的欢呼。许多老工人跪地痛哭,他们中不少人的亲人就死在那座高炉里。
张铁肩站在钟旁,恍惚中看见秀娥的身影在阳光下对他微笑,怀里抱着他们的孩子。一阵风吹过,身影消散了,只有钟声还在天地间回荡。
从此以后,三号高炉再也没传出过哭声。每年的清明和中秋,厂里都会组织工人去百子钟前祭奠。钟声响起时,老人们还会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让年轻人记住,在这片黑土地下,不仅埋藏着铁矿,更深埋着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而那口百子钟,至今仍立在鞍钢的老厂区,风雨之夜,偶尔自鸣,像是母亲在安抚睡梦中的婴孩。
喜欢东北民间异闻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东北民间异闻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