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冬,佳木斯的雪,下得邪性。不是那种诗情画意的鹅毛大雪,是掺着煤灰和沙粒的雪沫子,被西北风卷着,抽在脸上,生疼。街面上的“建设现代化”红幅,让风撕扯得只剩半拉,在光秃秃的电线杆子上猎猎作响,像招魂的幡。
老杨五十多岁,寡言,脸皱得像颗核桃。他在这摁了快三十年快门,记录过无数张脸:戴着大红花进厂的青年、抱着胖小子傻笑的新爹、穿着崭新中山装全家福……后来,下岗的多了,来照相的人,脸上那份光彩也渐渐黯了。照相馆的生意,也跟外头的天气一样,入了寒冬。街坊劝他,老杨,把这地方盘出去,干点啥不比这强?他闷头擦着那台老海鸥相机,不吭声。他心里有疙瘩,解不开。他爹,老老杨,就是把这家传的照相馆看得比命重,困难时期都没关张,最后脑溢血死在了暗房里。老杨觉着,这店关了,他爹的魂儿就真没地方落脚了。
腊月二十二,离年关没几天了。天阴得墨泼一般,才下午三四点,屋里就得开灯。那盏十五瓦的白炽灯悬在屋顶,光线昏黄,把人影拉得忽长忽短。老杨正收拾着,准备提前关门,那扇破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带进来一股刺骨的寒气,还有几片顽劣的雪沫。
进来的是个老头。看着怕有八十了,身子佝偻得厉害,裹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藏蓝色旧棉袄,帽子边缘露出的白发,稀疏得像盐碱地里的枯草。脸是青灰的,带着久病之人特有的那种浮肿。最让老杨心里一咯噔的是老人的眼神,空,茫茫然的空,仿佛已经看到了尽头。
“师傅,”老人声音嘶哑,带着痰音,“拍张相,身后用的。”
老杨心里明白了,这是来拍遗照的。年底了,有些老人熬不过冬,提前来预备,不稀奇。他点点头,没多话,引着老人走到背景布前。背景布是那种七八十年代流行的虚假风景,画着亭子假山,颜色早已褪败。
老人很配合,或者说,很麻木。他按照老杨的指引,坐在那张磨得发亮的木头方凳上,努力想挺直腰板,却徒劳无功。老杨透过取景框看着他,那浑浊的眼珠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慢慢熄灭。屋里静得可怕,只有老式座钟“咔哒、咔哒”的摇摆声,以及相机快门工作时,金属机件沉闷的“咔嚓”声。老杨摁了三下,算是留个挑选的余地。闪光灯亮起的瞬间,老人眼皮都没眨,仿佛那光与他隔着一个世界。
拍完,老人颤巍巍地从内衣口袋掏出一个手帕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几张皱巴巴的零票。付了钱和加急冲洗费,说好后天中午来取。他没再多留一刻,又裹紧那件旧棉袄,蹒跚着融入了门外的风雪里。
老杨看着那消失的背影,心里莫名地有些发沉。他转身进了暗房。
暗房是他的王国,也是他最心安的地方。只有在这里,在红色安全灯幽暗的光晕和刺鼻的化学药水气味里,他才能感觉到一种绝对的掌控。他熟练地操作着,放大机、显影盘、定影盘……相纸在显影液里慢慢浮现出轮廓,老人的面容一点点清晰起来。皱纹,老年斑,空洞的眼神……老杨看着,心里那点沉,变成了莫名的慌。
当影像完全显现时,老杨的手猛地一抖,显影盘里的药水差点泼出来。
照片上,老人身后,紧贴着他佝偻的背影,多了一个“人”。
一个模糊的,穿着深色传统寿衣的老太太的身影。身影很淡,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又像是水中的倒影,五官不清,但能看清盘起的发髻,和那身宽大、阴森寿衣的轮廓。她就那样静静地“站”在老人身后,微微前倾,像一个无声的陪伴,又像一个耐心的等待。
老杨后背的寒毛,“唰”地一下全立了起来。冷汗瞬间湿透了棉袄衬里。他干这行几十年,胶卷跑光、冲洗失误都见过,绝不可能出现这种重叠影像!他猛地抬头看红色灯光下的四周,墙壁上的水渍仿佛都变成了窥视的眼睛。空气里弥漫的,不再只是化学药水的味道,似乎还掺进了一丝若有若无的、泥土和腐朽的气息。他想到了这城里流传的一些老话,说人快走的时候,身子虚,阳气弱,容易把“不干净”的东西一起拍进去。也有人说,有些念想太重的“东西”,会借着照相这“摄魂”的由头,显个形。
他不敢把这照片交给家属。这不是遗照,这是邪祟!他想把底片毁了,重照,可人已经没了,上哪儿重照去?他陷入巨大的恐惧和挣扎。一方面,是几十年信奉的“记录真实”的准则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是深植于骨髓的对未知之物的敬畏。那一夜,他坐在暗房里,对着那张诡异的照片,抽掉了一整盒“迎春”烟。
腊月二十四中午,雪停了,但天还阴着。来的不是老人,是一对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女,看样子是老人的儿子和儿媳。两人眼睛都红肿着,带着孝。男人哑着嗓子说:“杨师傅,我们来取俺爹的照片。他……前天晚上,走了。走得很安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东北民间异闻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东北民间异闻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