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未央宫的暖阁内,烛火通明。刘协放下手中来自徐州糜竺的密信,信中将那场别开生面的“五等蜂窝煤品鉴会”描绘得栩栩如生,也将各地世家对此新事物的好奇与追捧尽数道来。
“十钱一块……”他低声自语,“于世家豪强而言,不过杯水车薪,九牛一毛。可对如今大汉的寻常百姓,莫说十钱,便是五钱,怕也要掂量再三,思忖这取暖之物是否值得耗费一日嚼谷之资。”他仿佛能看到,在那些寒风凛冽的冬日,多少蓬门荜户之内,依旧是寒气刺骨,仅靠些许柴草和彼此体温硬抗。蜂窝煤虽好,距离真正惠及黎庶,尚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这念头只是一转,便被另一股更为炽热的情绪取代。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殿内悬挂的巨大疆域图,落在了并州那片广袤的土地上。
“并州!山西!”刘协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糜子仲还在为月产三十万块不够销售而苦心经营,他岂能知晓,在文和(贾诩字)暗中布局下,仅并州几处初步掌控的矿点,蜂窝煤总月产已破百万块!”
刘协自己内心深处,对并州乃至整个北方煤炭资源的渴望,才是推动他力主迅速平定北疆的深层动力之一。这里的露天煤、浅层煤储量,在这个时代,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黑色黄金!莫说月产百万,待道路畅通,矿区扩大,工匠熟练,月产千万亦非难事!毕竟,这里在后世可是能满足全国工业、取暖之需,如今整个大汉才多少人三千多万人罢了。
“有了足够的煤,就有了稳定的能源,工坊便可日夜不息,”刘协眼中精光闪烁,“如今军器监的产出,甲胄兵刃的打造速度,较之去岁,何止倍增?再有两月,那十六万屯田兵所需的甲胄便能彻底配齐!届时,他们便不再是只能守土的辅兵,而是真正可拉上野战战场的精锐预备队!”
思绪从黑色的煤炭跳到金黄的稻谷。刘协踱步至窗前,望着窗外宫苑中已显青绿的草木,心中关于农事的规划愈发清晰。
“曲辕犁的推广,已初见成效。去岁冬末今春,司隶、兖州、徐州等地新垦、深翻的田亩数量远超往年。此物一出,精耕细作得以实现,人力大省,深耕更能保墒肥田。可以说,只需安稳等到今年秋收,粮食产量必有一个显着提升。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古训,在农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利器虽好,仍需其他环节配合,方能将土地的潜力挖掘到极致。刘协的思绪沉入了关于农业增产的更深层次思考。
“增产之道,除利器外,无非‘种’、‘肥’二途。”他喃喃道。对于肥料,他并非一无所知。这个时代,农人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焚烧秸秆,不仅可清除地中害虫、草籽,其灰烬亦能滋养土地,算是原始的钾肥;将野生青草、豆类植株压入土中沤制绿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甚至已有使用煮过的动物骨头汁液拌种的做法,这已是早期磷肥的朦胧应用;至于人畜粪肥,更是自古以来最主要的肥料来源。
“《泛胜之书》、《齐民要术》……”刘协脑海中闪过那些尚未完全成书,但已流传的农学智慧,“先民之智,确实不容小觑。早在千百年前,他们已在实践中摸索出如此多的肥田之法。”
他心念一动,意识沉入脑海中的“智能”检索系统。如今这智能好几个月未用,能量应该可以支持他多问几个问题了,关于肥料,系统立刻反馈了一系列更为系统化的知识:
“看土施肥,辨土质之酸碱肥瘠,施以相应肥料;看苗施肥,观作物长势,适时补充所需养分;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底肥足则苗壮,适时追肥保丰收;河渠淤泥,富含腐殖质,挖出后与秸秆、畜禽粪便混合进行高温堆肥,可加速腐熟,杀灭虫卵病菌,肥效更佳……”
一条条信息清晰明了,将零散的经验上升为可推广的理论。刘协看得连连点头。
紧接着,关于“选种”,智能系统提供了更为惊人的信息:“……优选穗大粒饱之单株,单独收获留种,年复一年,可提纯复壮,稳步增产……杂交育种,选取具有不同优良性状之亲本,进行人工授粉杂交,其后代或可兼具双亲优势,产量、抗逆性大增,然此过程需多年选育稳定,方可得新种……”
“杂交育种!”刘协心中一震,他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通往农业高产的另一扇大门!然而,喜悦之后便是现实的考量。且不说人工杂交的技术难度,光是选育稳定一个新品种,在这个没有现代生物技术的时代,动辄需要五到十年,甚至更久。这对于急需粮食缓解压力的当下而言,远水难解近渴。
“饭要一口一口吃。”刘协迅速冷静下来,开始盘算现有的技术整合能带来多大的提升。
他回忆着智能系统提供的后世数据:“若按后世一亩666平方米计算,水稻亩产可达1200斤稻谷。而如今大汉,即便风调雨顺,一汉亩(约461平方米)稻田,能收100斤稻谷已属上等田,折算成后世亩产,不过130斤出头。这稻谷再去壳成米,又得打个七折左右……如此算来,百姓辛苦一年,一亩地最终所得食米,不足百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董卓刚死,朕就收了西凉军请大家收藏:(m.20xs.org)董卓刚死,朕就收了西凉军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