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仅仅过了一年,田地复耕还不到一半的时候,杨宪撂挑子不干了。
他把朝廷从其他地方运输过来的粮种、农具全部变卖,就在百姓还在为开出的大片良田而高兴的时候,杨宪把田地卖给了其他地方的大地主。汇聚了大量钱财贿赂朝廷官员。
百姓一下子再次跌入了深渊, 他们找到杨宪讨要说法,结果被安排的打手打得头破血流,出了人命。
百姓不甘屈服,想去京城告御状,却被杨宪安排的人杀死在半路上。
朝廷因为早就放弃了对扬州情况的监视,对此一无所知,杨宪在扬州直接一手遮天。
等他稳住扬州,打点好一切后,正好接到了朱元璋宣他进京的圣旨,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杨宪去的时候,他身上穿了全套的粗布烂衣,上面还打着各种各样的补丁,然后在外边套上官服,又把里面衣服的衣角不着痕迹露出来,他的“不小心”露出来的破败衣服自然映入了朱元璋和群臣的眼帘,一时间所有人感叹良多,众人都惊叹于他的廉洁勤勉。
杨宪也聪明,他又开始趁热打铁,给朱元璋准备了一份礼物,当他在宫廷宴会上拿出来的时候,朱元璋直接就被惊住了。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杨宪。
只见杨宪的手里拿着一束果实累累、颗粒饱满的稻穗。
杨宪告诉朱元璋,扬州已经全面复耕,田里全是这种长势的稻子,堪称祥瑞,百姓家家有余粮,这是皇上圣明,洪福齐天啊。
朱元璋喜不自胜,兴奋的忘乎所以。也许其他皇帝会喜欢珍珠宝玉,可朱元璋只喜欢能吃的粮食,珍珠玉石对他来说就是石头而已。
在大明初期能得到这样的稻子,这不是祥瑞是什么?朱元璋把这束稻子小心翼翼的捧在手里,视若珍宝。
这么看还不过瘾,他又把稻穗挂在御书房的墙上,天天看,日日瞅,呵呵傻笑,总是念叨着这大明祥瑞。
第二日,杨宪不出意外的得到了封赏:中书左丞。
与中书省左右丞相只有一字之差,算是丞相的副手,官职低一阶,杨宪可谓是一步登天。
而且这个副手是皇帝眼前的亲信红人,就连李善长都不敢得罪他。
中书省有左、右丞相掌管朝廷政务,左丞相徐达只是挂了个名,是朱元璋为了平衡右丞相李善长而提上去的,根本不管事,整个中书省原本是李善长的一言堂。
可是自从杨宪一来,李善长的权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了。
相比于热衷于权力的第一开国功臣李善长,朱元璋明显更信任“一心为民”的杨宪,事事都交给他去做,而且没有任何戒心。
那段时间,几乎成了杨宪说什么,朱元璋几乎就信什么的程度。
每当大型朝会,总是满面笑容的夸赞杨宪有守有为,敢作敢当,还一心为民,为国家带来了祥瑞。
一时间,就连李善长这个顶头上司都不敢招惹杨宪,只能称病告假来回避。
这让杨宪更加无所顾忌,他体会到了权力的味道,变得更加疯狂,开始肆意妄为。
没有了李善长的中书省,杨宪一人执政中书省,他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右丞汪广洋。导致很多官员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
很快,屠刀就落到了胡惟庸的头上,胡惟庸斗不过有皇帝撑腰的杨宪,受尽了屈辱,只能求助于李善长。
李善长算是胡惟庸的老师,杨宪又是他们共同的敌人,两人很快就联合在了一起,只有斗倒杨宪,他们才能翻身。
李善长劝胡惟庸暂时隐忍,暗中搜查杨宪违法犯罪的证据,等到时机成熟,给杨宪致命一击。
胡惟庸依计行事,他派人到扬州去调查杨宪。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杨宪在扬州罪行累累,任何一条都是灭九族都大罪,胡惟庸拿着这些证据欣喜若狂的去找李善长,准备接发杨宪。
可是李善长却阻止了胡惟庸。他认为虽然有了证据,但是现在杨宪正受皇帝恩宠,如果贸然揭发,那不是等于直接嘲讽皇帝识人不明是个睁眼瞎吗?以朱元璋的性格,又哪里会有他们的好下场?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朱元璋自己发现杨宪的不法之处,那就证明皇帝还是英明的,不至于伤了脸面,然后他们再趁机把这些证据呈上去,才能让杨宪永不翻身。以杨宪张狂得性格,他肯定会不断犯错,这个机会不远了。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朱元璋又交给了杨宪一件大事,让他修建国子监。
国子监是代表皇帝的最高学府,是明朝江山在文化上的门面,一旦负责修建成功,杨宪注定名留青史,可见朱元璋对杨宪的看重。
杨宪也知道这一点,他欣然领命,却没想到,因为他的贪心,修建国子监却是为他自己敲响了丧钟。
历经一年时间,国子监落成,朱元璋感叹杨宪办事效率高,赏赐不断,恩宠更隆。
朱元璋带着兴奋的心情和文武百官前去国子监参观,看着巍峨大气的建筑,朱元璋心潮澎湃,感触良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之从成曹穆开始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之从成曹穆开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