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陈阳举手说:“我读过一篇散文,写作者小时候和爷爷钓鱼,先写河边的柳树、河里的小鱼,再写爷爷教他钓鱼的事,和《关雎》先写雎鸠再写君子很像。”
苏松点点头,从讲台上拿起一本现代散文选,翻到其中一页:“大家看,这篇汪曾祺的《受戒》里,写小和尚明海和英子相遇,先写‘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再写英子坐在芦花旁边做针线活。这种先写景物再写人物的写法,是不是和《蒹葭》的‘兴’手法很像?”
他将文章内容投影在屏幕上,逐句分析:“作者没有直接说‘英子很美’,而是通过芦花的‘软’‘滑’,烘托出英子的温柔;就像《蒹葭》没有直接说‘伊人很美’,而是用芦苇的‘苍苍’、白露的‘霜’,让读者感受到伊人的朦胧美好。这就是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 很多写作手法,其实在几千年前的《诗经》里就已经有了。”
教室里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有学生问 “能不能用《关雎》的手法写现在的校园生活”,还有学生提议 “想把《蒹葭》改成现代诗”。苏松趁机拿出提前准备的 “创意写作任务卡”,上面写着 “任选《关雎》或《蒹葭》的手法,写一段校园场景描写,比如运动会、课间操”,分发给学生们。
接下来的二十分钟里,教室里只剩下笔尖写字的声音。苏松在课桌间穿梭,偶尔停下来给学生提建议 —— 有个学生想写运动会上的跑步比赛,苏松建议他先写 “操场上的彩旗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再引出运动员起跑的场景;还有个学生想写课间操时的友情,苏松提醒他可以用 “教学楼前的玉兰花落了一地” 作为开头,烘托温馨的氛围。
下课铃响时,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片段描写。苏松收集了几张优秀的作品,投影在屏幕上分享 —— 其中一篇写的是 “教学楼后的香樟树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石桌上,同桌把半块橡皮推到我手边,像《关雎》里的雎鸠,悄悄传递着温暖”,引得全班学生鼓掌。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只是一个开始。” 苏松拿起讲台上的《诗经》课本,轻轻抚摸封面,“《诗经》里还有很多像《关雎》《蒹葭》这样的诗,藏着古人的生活、情感和智慧。它们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能融入我们现代生活的文化宝藏 —— 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写作文,可以让我们更懂身边的景物,甚至能让我们在和朋友相处时,多一份温柔的感知。”
走出教室时,还有学生追上来问:“苏老师,下次课我们还能读《诗经》吗?我想把今天写的片段扩写成完整的故事。” 苏松笑着点头,看着学生们蹦蹦跳跳离开的背影,忽然想起寒假里在老家文化广场上,老人们念着自己写的小诗的场景 —— 原来文化的传递就是这样,从一本古籍到一堂课,从一个人的热爱到一群人的共鸣,像蒲公英的种子,轻轻一吹,就能在更多人的心里生根发芽。
他回到办公室,翻开自己的《高三?人物志》,在新的一页写下:“开学第一堂《诗经》课,看到学生们眼里的光,忽然明白我做这些的意义。不是要让每个人都成为学者,而是要让他们知道,传统文化离我们不远 —— 它在‘关关雎鸠’的鸟鸣里,在‘蒹葭苍苍’的芦苇荡里,更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日常场景里。愿这份对文化的热爱,能陪他们走过漫长的成长路。”
喜欢墨中有白请大家收藏:(m.20xs.org)墨中有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