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各时空的人们还未从太平天国席卷南方的震撼中缓过神来,天幕的话锋陡然一转,投下了一颗更加令人魂飞魄散的炸弹:
【咸丰十年,当清廷正被南方太平天国及西北、云贵等地起义弄得焦头烂额之际,一支持仅有六七千人的敌军,自天津大沽口登陆,长驱直入,兵锋直指北京!】
“六七千人?!”
“从大沽口……打向北京?!”
“这……这怎么可能?!京畿重地,防卫何在?!”
这消息比太平军北伐更为骇人!太平军毕竟声势浩大,而这支敌军人数如此之少,竟能如入无人之境般逼近京师,其战斗力与清军的无能形成了令人绝望的对比。
天幕的叙述带着一种冰冷的残酷:
【为阻截这支敌军,保卫京师,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集结了三万余满蒙八旗精锐,于北京城东八里桥一带展开决战。】
【然而,战斗结果却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三万余满蒙铁骑几乎全军覆没,血染疆场。而那支敌军,据载仅损失数十人。】
“三万对六千……全军覆没?!”
“敌军……只损失几十人?!”
“这……这是何等恐怖的军队?!是天兵天将吗?!”
八里桥的战报,彻底击碎了所有人对大清武力的最后一丝幻想。曾经纵横天下的满蒙铁骑,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一种源自绝对力量碾压的恐惧,瞬间攥紧了所有人的心脏。
面对如此绝境,天幕揭示了咸丰皇帝的选择:
【八里桥惨败,京师门户洞开。咸丰皇帝惊惧之下,已无战意,仓促下令,委派恭亲王奕欣留守北京办理善后(实为与敌周旋),自己则带着后妃、皇子及大部分朝臣,以“北狩”为名,逃往热河行宫。】
【北京城,至此沦陷。】
“北京……真的丢了?!”
“皇上……弃都而逃?!”
“先是南京,现在是北京……这大清……”
从顺治到道光的四个时空,陷入了一片死寂般的绝望。南京失守,尚可说是半壁沦丧;北京陷落,皇帝出逃,这几乎已是王朝覆灭的征兆!更何况,夺取京师的,并非他们想象中的百万大军,而仅仅是一支数千人的、身份不明的恐怖敌军!
就在这极致的压抑和恐慌中,天幕抛出了第八个问题:
【大清知识有奖问答第八题:请问清朝廷是如何收复的北京?】
这个问题,像一根微弱的火柴,在无尽的黑暗中擦亮了一丝微光,但随即引燃的是更深的恐惧。
“还能收复?”
“如何收复?靠谁收复?”
“八旗已朽,绿营已废,蒙古铁骑葬送八里桥……难道……”
一个令所有满洲亲贵和皇帝们不寒而栗的可能性浮上心头——曾国藩!湘军!
那支在南方与太平军苦苦缠斗、已膨胀至十八万之众的汉人武装!除了他们,此时的大清,还能倚仗谁去收复京师?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带来了更深的悖论和恐惧:若是依靠汉人军队收复了京城,那这大清,还是爱新觉罗家的大清吗?届时手握重兵、再造社稷的曾国藩,将成为何等人物?是救时的能臣,还是……新的曹操?
而在道光时空的养心殿,这个问题如同最后的审判,彻底压垮了本就处于极度惊恐中的曾国藩。
“收复北京……湘军……我……”他脑海中瞬间闪过“挟天子以令诸侯”、“黄袍加身”等无数史书上的字眼,巨大的恐惧和足以诛心的压力如同实质的重锤,狠狠砸在他的精神上。他眼前一黑,连一句辩解的话都未能说出,便直接晕厥了过去,重重栽倒在地。
“曾大人!”
“快!传太医!”
殿内顿时一片混乱。道光皇帝看着瘫倒在地的曾国藩,脸色变幻不定,心中既有对其忠诚的最后一丝期望,更有被天幕预言所激起的、难以遏制的猜忌与杀机。
天幕没有让众人久等,直接列出了第八题的四个选项:
【甲、逃到热河的清朝廷对八旗子弟进行了全面动员,只有几千人的敌军,最终放弃了北京而去】
【乙、敌军火烧了圆明园,将北京抢掠一空后而去】
【丙、清朝支付了高达一千六百万两白银以及其他丧权辱国的条件赎回了北京】
【丁、恭亲王奕欣在北京与敌周旋,大义凛然,最终令敌军不战而退,恭亲王因此被封为铁帽子王。】
这四个选项,瞬间在五个时空激起了不同的波澜。
甲选项无疑是最符合从努尔哈赤到道光所有满洲亲贵和八旗子弟内心期盼的。
热河,那是他们入关前的根基之地,是他们想象中的力量源泉!“全面动员八旗子弟”、“敌军放弃”,这画面多么完美!既能洗刷八里桥的耻辱,又能重振八旗雄风!
尽管一些理智者(尤其是从天幕前面的问答中知晓咸丰十一年死期的人)心中存疑——若真能如此顺利,咸丰何至于仓皇北狩,又怎会次年便郁郁而终?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将此视为最渴望看到的结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幕:大清要命问答,答对诛九族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大清要命问答,答对诛九族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