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关于宣统皇帝后续命运的讲述,让越来越多的人反应过来——那个神秘的“康德”年号,八成就是这位被赶出紫禁城的宣统皇帝,日后在关外老家重新登基所用的!
消息一出,天启、顺治时空,以及其他所有时空里那些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义士们,顿时骂声一片。
“废物!都是废物!”一个隐匿在江南某处的老义士气得捶胸顿足,“这劳什子民国,既已革了大清的命,为何还对那鞑子小皇帝如此优容?留他在紫禁城里养尊处优,简直是养虎为患!”
“哼,我看那宣统也不是个安分的!”旁边有人附和,“定是成年后贼心不死,仗着民国政府的软弱,又跑回满洲称帝去了!真是贪心不足蛇吞象!”
天幕的叙述仍在继续:
【民国十三年,北京发生军事政变,政变的革命军包围了北京紫禁城,强行将宣统皇帝驱逐出了皇宫,理由是在民国六年宣统曾经进行过一次复辟行动,虽然仅仅十二天就失败了,但从理论上讲,民国政府与清廷签定的优待条款已经被宣统皇帝用行动给废除了。这七年间只是民国当局故意装着不知道而已,因为他们这些人大部分是前清官员,但是革命军却正相反,他们是当年起义推翻清朝的……】
“原来如此!”广东花县的郑仁坤(洪秀全)猛地一拍大腿,恍然大悟,“难怪这般别扭!看来推翻清妖,绝非一股势力之功,而是……新旧力量交织博弈的结果。”他联想到自身所处时代的信息,喃喃自语:“也对,清朝到了同治时期,随着僧格林沁一死,朝廷早已不得不倚重汉人军阀……这民国内部,怕是也派系林立,各有盘算。”
与民间义士的愤慨不同,当听到宣统最终被革命军强行驱逐出紫禁城时,五个时空的皇帝们,从顺治到道光,内心深处反而齐齐松了一口气。
康熙帝靠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着扶手,对身旁的胤礽低声道:“虽然后世子孙落魄至此,令人痛心。但……亡国之后,仍寄居旧宫,本就是取祸之道。要么,就安分守己,在新朝做个富贵闲人;要么,就如他所做的那般,寻机重返龙兴之地,另立基业。这般不清不楚地待在狼窝里,实属不智。”他这番话,更多的是从政治现实和生存智慧角度考量。
乾隆帝亦是类似想法,他撇了撇嘴,对和珅言道:“还算有点骨气,知道复辟,虽然蠢了点。被赶出去也好,总比在那所谓的‘民国’眼皮子底下苟延残喘,辱没爱新觉罗的列祖列宗强!”
道光帝则是另一种庆幸,他暗自思忖:“被赶出来了……虽然狼狈,但听起来,他后来确实去了关外,用了‘康德’年号。如此说来,我大清……至少在关外,香火未绝……”这对他来说,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像皇帝们想得那么“通透”。在各时空的朝堂上,总有那么几位以忠贞自诩的汉臣,此刻正捶胸顿足,涕泪交加,甚至不顾仪态地破口大骂革命军“背信弃义”、“欺人太甚”,尽情表演着对大清的一片赤胆忠心。
然而,大多数臣子,无论是满臣还是汉臣,都保持着沉默。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亡国之君能有这般结局,已属罕见。住在皇宫里本就是非之地,被驱逐几乎是必然的结局。那些哭骂,不过是做给皇帝看的戏码罢了。真正的聪明人,都在心里盘算着,若真到了那一天,自己该如何自处。
天幕上接着抖搂宣统那点家底儿。
【其实宣统一直想离开皇宫,只是太妃们一直在阻止他离开。为啥?就因为按着清帝退位协议,民国政府每年得白花花地给宣统皇帝四百万两白银!他要是走了,这钱可不就没了?所以宣统在皇宫里也憋得慌,甚至动过歪脑筋,跟自己那能在宫外活动的亲弟弟合伙,偷偷倒卖皇宫里的老物件儿来攒路费,可惜没成功。这次被赶出来,他自个儿心里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自由了,忧的是那每年四百万两,怕是要打水漂。】
康熙帝在底下听着,心情那叫一个复杂。他一想到这个用了跟自己“康熙”听起来有点像的“康德”年号的后世子孙,居然被困在宫里想跑还得靠偷卖祖宗东西,先是有点怒其不争,可转念一想:“这小子……至少知道不能像猪羊一样被圈养着,还算有点心气儿。” (当然,他要是知道后来“康德”在日本人扶持下搞的那档子复辟,估计能气得当场表演一个“真龙上天”。)
而那些散落在各处的反清复明义士们,听到宣统偷卖文物,虽然也撇撇嘴骂两句“败家子”,但并没太往心里去。让他们真正火冒三丈的是那每年四百万两白银!
“岂有此理!简直是奇耻大辱!”顺治时空的郑成功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杯乱跳,“当年北宋给契丹的岁币,一年也不过几十万两!这民国政府是钱多烧得慌吗?如此惯着前朝余孽,是何道理!若依我看来,对这些人心慈手软,就是对自己残忍!” 他常年海上征战,最知道银子的重要,一听这么巨额的银子白白送给废帝,心疼加气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幕:大清要命问答,答对诛九族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大清要命问答,答对诛九族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