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北京城下炮火连天、皇太极主力深陷泥潭之际,一支庞大的队伍正如同悄无声息的狼群,紧贴着长城外侧的蒙古草原,向着东北方向迤逦而行。
这支队伍人数过万,人人精悍,装备着从天幕获得的精良火器与甲胄。更引人注目的是那超过万匹的矫健战马,以及数万头负重的骡子,驮载着足以支撑长期作战的粮草辎重。这正是罗汝才在陕北混战中,通过一系列火并、吞并,最终整合了李自成、张献忠等部残余力量,形成的强大军事集团。
因为性格的原因,罗汝才在明末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曹操”。
陕北地瘠民贫,根本无法供养他这支骤然膨胀的军队。向东进入关中?那里已被拥立秦王后代的势力占据,强龙难压地头蛇。向南?更是群雄并立,混乱不堪。就在他踌躇之际,北京那位新晋“洪秀全”朱由校的使者到了,带来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条件:“若卿能率部出关,为朕收取辽东,朕便封你为王,世镇辽东,与国同休!”
面对这“裂土封王”的许诺,罗汝才心动了,但他并未被冲昏头脑。他召集心腹,在地图前进行了反复推演。
“大王,朱由校此计,乃是驱虎吞狼!想让我等与建虏拼个两败俱伤!” 一部将说道。
“未必。” 罗汝才眯着他那标志性的、透着狡黠的眼睛,手指划过地图,“辽东虽苦寒,然地域广阔,若能据之,确可成一方基业。关键是,这‘虎’怎么驱,这‘狼’怎么吞,得由咱们自己说了算!”
他最终定下了“两条腿走路,待价而沽”的策略:
“全军出塞,沿草原东进。此举一可避开中原混战,就食于虏(指抢掠蒙古部落),二可占据主动,视北京战况而动!”
他向心腹们阐述了自己的全盘算计:
“若那朱由校是个银样镴枪头,在北京城下被皇太极给收拾了,嘿嘿,” 他阴险一笑,“那咱们就立刻挥师南下,破关而入,抢在所有人前面占据北京!到时候,随便抓个朱家宗室,学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天下,未必不能争上一争!”
“若反之,皇太极在北京城下碰得头破血流,损兵折将……” 他眼中精光一闪,“那咱们就立刻卡死长城隘口,断了老奴(指皇太极)的退路!先配合朱由校的太平军,把这支建虏主力给包了饺子,吞了他们的残兵败将和装备!然后,再以得胜之师,名正言顺地出关,去接收那空虚的辽东!届时,我罗汝才(曹操)便是为大明朝光复辽东的大功臣,他朱由校敢不给我王爵?这辽东,便是咱老罗家世世代代的基业!”
计划已定,罗汝才便不再犹豫。他严令部队保持静默,尽可能避开蒙古大部族的领地,以每日近百里的速度,在广袤的草原上向着辽东方向快速机动。他派出了大量的游骑斥候,如同伸出的触角,一方面侦查前方路径和蒙古部落动向,另一方面更是时刻紧盯着南方长城一线的烽火,以及北京方向的任何风吹草动。
这支装备精良、意图不明的庞大军队,如同一片巨大的阴影,悄然笼罩在战局的侧翼。罗汝才稳坐中军,如同最有耐心的猎手,等待着北京城下那场决定许多人命运的战斗分出胜负。无论结果是哪一方获胜,他似乎都已经为自己谋划好了一条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他的命运,乃至整个明末战局的走向,都系于他这番精妙的算计和耐心的等待之上。
罗汝才的大军如同幽灵般巡弋在草原,终于抵达了连接关内外的要冲——喜峰口外。也正在此时,他派出的斥候带来了至关重要的消息:一支规模庞大但队形散乱、旗帜不整的军队,正仓皇向着喜峰口方向溃退而来,看旗号正是皇太极的本部!
“来了!” 罗汝才精神大振,眼中闪烁着猎食者的光芒。他立刻下令:“全军依托长城残垣与外围丘陵,迅速布置防线!火炮前置,火枪列阵!快!” 他深知皇太极新败于北京,士气低落,人困马乏,正是趁他病要他命的天赐良机。
他的部队以逸待劳,迅速占据了有利地形。一门门火炮被推上预设的炮位,火枪手们依托着土墙、石堆组成了数道交叉火力网,骑兵则隐藏在侧翼,随时准备发起致命一击。
当皇太极、代善、阿敏等人带着从北京城下侥幸逃脱的四万余惊魂未定的残兵败将,狼狈不堪地赶到喜峰口,以为终于可以逃出生天时,等待他们的却是另一道更加绝望的死亡之墙!
“开炮!”
罗汝才没有任何犹豫,甚至懒得派人劝降或交涉。他深知,对于这些穷途末路的野兽,唯有彻底打垮,才能确保自身安全并获取最大利益。
轰!轰!轰!
熟悉的、令人胆寒的火炮轰鸣再次响彻关隘!炮弹如同冰雹般砸入密集涌来的金军队列中,瞬间造成了巨大的混乱和伤亡。紧接着,排枪齐射的爆鸣连绵不绝,铅弹如同飞蝗,将试图冲击防线的金兵成片扫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幕:大清要命问答,答对诛九族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大清要命问答,答对诛九族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