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内的洪秀全(朱由校),在欢庆击退皇太极的胜利之余,内心的焦虑并未减轻多少。天幕赐予他的军队构成复杂,除了自己直属的三千多戚家军堪称铁杆,其余近万“天赐”精锐分属四位已受封侯爵的原候选人。这些人马听调不听宣,根基不稳,是他心头大患。而此刻盘踞在喜峰口外的罗汝才,手握上万击败皇太极得胜之师,其动向更是牵动着他敏感的神经。
“罗汝才此人,狡诈如狐,首鼠两端。如今携大胜之威,若其野心膨胀,挥师南下,直扑京城,则大势去矣!” 洪秀全(朱由校)在密室中对心腹魏忠贤等人分析道,脸上再无半点木匠的痴迷,只有帝王的深沉。
硬碰硬风险太大,唯有安抚、分化、驱虎吞狼。他迅速定下了策略,亲自草拟了一道极尽优容的旨意,派快马送往罗汝才军中。
旨意内容清晰而诱人,给了罗汝才两个选择:
“卿家喜峰口大捷,扬我国威,朕心甚慰。特此明示:若卿能继续挥师东进,为朕光复辽东,荡平建虏巢穴,朕便裂土封疆,封尔为辽王,世镇辽东,永为我大明北疆柱石!”
“若卿顾念旧土,不愿远涉苦寒,亦可率得胜之师西归,替朕平定秦、蜀二逆。功成之日,朕便封尔为绥德王,享亲王禄,镇守陕北,荫及子孙!”
一道旨意,两个王爵!辽王是一字王,地位尊崇,但需要去辽东与残存的皇太极势力以及复杂的环境搏杀;绥德王是二字王,地位稍次,但任务是平定相对熟悉的陕西和四川,且能衣锦还乡。洪秀全(朱由校)此举,既是重赏,也是试探,更是将难题抛回给了罗汝才。他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算罗汝才选择去四川割据,眼下大明的乱局,也不多他一个军阀,总比他立刻威胁京畿要好。
圣旨传到罗汝才军中,再次引发了激烈讨论。
“大王!辽王啊!一字并肩王!打下辽东,那就是国中之国!” 有野心勃勃的部将极力主张东进。
“糊涂!辽东那鬼地方,冬天能冻掉鼻子!人生地不熟,还要跟穷途末路的皇太极拼命,万一陷在那里,哭都来不及!” 更多的,尤其是陕北出身的将领则倾向于西归,“绥德王多好!回家乡当王爷,光宗耀祖!秦蜀那两个叛王,手下败将而已,收拾他们还不是手到擒来?”
罗汝才听着帐下的争吵,心中天平早已倾斜。他本就是陕北土生土长的汉子,对那苦寒的辽东本能地排斥。辽王名头虽响,但风险太大,远不如回到熟悉的黄土高坡,当个实实在在的“绥德王”来得安稳痛快。衣锦还乡,封王拜爵,这几乎是每个出身底层之人的终极梦想。
“够了!” 罗汝才一拍桌子,下了决心,“本王意已决!率军西归,平定秦蜀,报效皇恩!”
决议一下,他仿佛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但旋即又想起一事,脸色一板,严肃地对众将宣布:“还有!传本王令旨:自即日起,军中上下,乃至本王治下所有百姓,严禁再提‘曹操’二字!违令者,初犯杖二十,再犯加倍严惩!本王乃大明绥德王,是朝廷钦封的王爷,岂能与那古之权臣相提并论?都听明白了否?”
这道命令带着几分滑稽,却也透露出罗汝才内心深处,从流寇草莽向“正统”王爷转变的迫切渴望。他要用这种方式,与过去那个机变无常、名声不佳的“曹操”彻底切割。
很快,罗汝才大军拔营起寨,放弃了辽东,转而浩浩荡荡地向西开拔,踏上了归乡“就封”之路。洪秀全(朱由校)在北京闻报,长长舒了一口气,这只危险的猛虎,总算被暂时引向了别处。而大明版图上,一股新的、以“绥德王”为旗号的力量,即将投入到混乱不堪的西部战局之中。
皇太极带着满身的疲惫和屈辱,终于逃回了盛京(沈阳)。然而,等待他的并非安慰与重整旗鼓,而是因巨大失败而骤然激化的内部矛盾。
此次入关,八旗精锐损失超过三万,尤其是莽古尔泰及其正蓝旗主力在八里桥的彻底覆灭,以及喜峰口外的再次重创,使得后金军事力量遭到了自萨尔浒之战以来最沉重的打击。昔日令人闻风丧胆的八旗铁骑,如今元气大伤,哀鸿遍野。
创伤不仅仅在战场上。权力的天平被彻底打破。莽古尔泰一死,其麾下残余的正蓝旗势力成了无主肥肉,皇太极、代善、阿敏无不眼红,都想将其吞并以弥补自身损失,增强话语权。而更让众人忌惮又垂涎的,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继承自其父努尔哈赤的两白旗。这三兄弟年幼,其母阿巴亥已被逼殉葬,两白旗实力保存相对完整,在如今残破的八旗中显得格外突出。
大贝勒代善的府邸中,气氛凝重。阿敏因其镶蓝旗在喜峰口也损失不小,情绪激动,他率先提出了一个极其激进的方案:“皇上,诸位贝勒!如今我八旗损失惨重,再维持八旗建制,已显冗赘!不如趁此机会,将八旗缩编为四旗!将那些损失惨重的旗丁并入强旗,如此方能重新攥紧拳头!至于多尔衮三兄弟……念其年幼,给他们留下一旗统领,再给他们一个大贝勒的席位,已是天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幕:大清要命问答,答对诛九族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大清要命问答,答对诛九族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