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的太行山,完全被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所统治。曾经裸露着黄褐色泥土的军垦田,如今已被整齐的禾苗覆盖。占城稻的幼苗挺着细长的叶片,在水田中排列成一条条笔直的绿线;红薯的藤蔓则在坡地上肆意伸展,心形的叶片层层叠叠,形成厚实的绿色地毯。从山顶俯瞰,这片巨大的绿色如同平静的湖面,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涟漪。
然而,在这片看似平静的绿色之下,一场静默的革命正在发生。
天刚蒙蒙亮,田长王老汉已经拄着竹杖,在他负责的五十亩田埂上巡视了。这位被靖南营特意从山下请来的老农,脸上沟壑纵横如田垄,手指粗糙得能搓碎土块。两名配属给他的士兵挎着腰刀,紧跟其后。
这边,水浅了三分。王老汉用竹杖点点一处田埂,稻子孕穗时,水要漫过根,但不能淹了心。
士兵立即掏出炭笔,在竹简上记下:甲区三垄,加水三分。
走到另一块田,王老汉蹲下身,捏起一撮土,在指尖搓了搓:土发白了,该追肥了。用厩肥混草木灰,比例三比一。
另一个士兵跑向远处的堆肥场。
这就是李昊推行的田长制:每五十亩田设一经验丰富的老农为田长,配两名士兵作为助手兼护卫。老农负责技术指导,士兵负责记录指令、调动劳力、保卫安全。
起初,行伍出身的士兵们并不服气。让拿刀的手去记加水三分?王二曾当面嘲笑:种个地比打仗规矩还多!
但很快,他们就明白了这制度的妙处。
当敌情传来时,士兵可以立即护卫田长和关键农具撤离;当需要抢收抢种时,田长能通过士兵迅速调集人手;当出现技术问题时,老农的经验能通过这个系统快速推广到全军。
这就像军中哨探,李昊在田头解释,老农是咱们在田地里的眼睛和耳朵,士兵就是传令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种地也是一场战争,咱们要知己天时,知彼地力。
田埂上,每隔一段就插着一块木牌,上面用炭笔画着二十四节气的符号和对应的农事要点。这是活教案,每个经过的士兵和农民都能看到。今日牌上画着的符号,旁边写着:水深三寸,除草追肥,防治螟虫。
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尽,田边突然响起震天的鼓声。
集结!鼓声就是号令。
只见从营地方向,三百名士兵和自愿帮忙的百姓迅速在田边列队。他们不再像往日那样一窝蜂下田,而是每十人一列,整齐排开。
鼓点一变,第一列人同时下水,站到预定位置。第二声鼓响,所有人同时弯腰,左手分秧,右手插苗。动作整齐划一,如同训练有素的军队在变阵。
田长王老汉站在高处喊道,第三队,秧苗入土太浅!要深一寸,如种树苗,根稳才能抗风雨!
被点名的队伍立即调整。鼓声再起,绿色秧苗如雨点般落入水田,很快又一行完成。
这是新发明的协同劳作法。通过鼓点统一节奏,集体作业,效率比各自为战提升了三倍不止。更妙的是,这种集体劳作无形中培养了士兵的纪律性和协同性。
看他们插秧,赵刚对李昊说,就像看咱们的步兵方阵前进。令行禁止,整齐划一。
李昊微笑:本来就是练兵。农时如战机,错过一天,耽误一季。
在另一边的坡地上,红薯扦插也在进行。狗儿拿着他设计的扦插尺——一根刻着间距标记的木棍,确保每株红薯藤的间距一致。太密了抢养分,太疏了浪费地。他认真地教导着士兵。
王二最初对这种花架子嗤之以鼻,但当他看到同样一块地,用新方法半天就完成插秧,而旧方法需要两天时,沉默了。当晚,有人看见他偷偷拿着狗儿的扦插尺在月光下比划。
更令人称奇的是田间随处可见的生态兵法。
水田里,几百只鸭子正在。它们歪着脑袋,精准地啄食着稻飞虱和螟虫幼虫。而它们的粪便,直接落入水中,成为最好的有机肥。
一物降一物,孙神医指着鸭群对学员说,就像打仗,咱们用鸭子对付害虫,省了人手,还得了肥料。
在坡地的红薯田旁,新开垦的豆田已经发芽。老农解释:豆子根瘤能固氮,养地力。豆渣喂猪,猪粪肥田,这是循环之道。
最让士兵们受益的是孙神医的新发现。连日来,几个士兵在夜间执勤时视力下降,被诊断为夜盲症。孙神医尝试了多种药方效果不佳,偶然发现连续食用红薯叶后,症状明显改善。
以后每餐加一碟清炒红薯叶。孙神医将这一发现加入军粮配方,不仅是菜,更是药。
这些看似简单的安排,背后是深厚的生态智慧。鸭群代替农药,豆田改良土壤,红薯叶治病——靖南营在无意中建立了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这就像用兵,李昊在讲武堂分析,不直接硬碰硬,而是利用自然之力,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果。鸭除虫,如奇兵突袭;豆固氮,如稳守后方;红薯叶治病,如粮草先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明末:从煤山遗恨到寰宇一统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明末:从煤山遗恨到寰宇一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