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想明天早点去广场,站在能看到城楼的地方。” 王卫国轻声说,“俺想亲眼看看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样子,想听听那二十八响礼炮。”
“会看到的。” 王破军拍了拍他的肩膀,“玄真派说‘心诚则灵’,你护了这么久的和平,该看这盛世景象。”
傍晚回到四合院,李大妈正带着院里的妇女在煮枣茶,锅里飘出的甜香漫满了整个院子。老木匠蹲在角落里,正给一个小木盒雕花,盒面上是 “开国大典” 四个字,旁边还刻着一面小国旗;张大勇从兵工厂来,手里拿着一个刚做的铁皮五角星,说是要给院里的孩子们当玩具。
“卫国,快喝碗枣茶!” 李大妈端着一碗热茶走过来,“俺明天要带着小芳去广场,穿俺新做的蓝布褂,还缝了个红兜肚,上面绣着‘新中国’三个字 —— 让娃也沾沾喜气!”
老木匠举起手里的小木盒:“这个给你,装你的小红旗,大典那天带着,算是俺的一点心意。”
张大勇把铁皮五角星递过来:“兵工厂的师傅们连夜做了一批,给孩子们玩,也给开国大典添点热闹!”
王卫国接过枣茶,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往下淌,暖得连心里都热烘烘的。他坐在院里的老槐树下,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空冥感知突然展开 —— 不是眼前的四合院,是三天后的天安门广场:
秋阳升得更高,把城楼的红漆照得发亮,巨幅画像在风里舒展;毛主席站在城楼中央,手里拿着演讲稿,声音透过喇叭传遍广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广场上的人群瞬间沸腾,红旗挥舞得像红色的海洋,欢呼声震得地面都在微微发颤;二十八响礼炮轰鸣,每一声都像在叩击历史的门扉,把过去的苦难、现在的喜悦、未来的希望都融在里面;阅兵式开始了,坦克、火炮沿着长安街缓缓驶过,战士们举着步枪,枪托上挂着红绸花,眼神明亮得像星星;孩子们举着纸旗,跟在队伍后面跑,笑声比糖还甜……
这些想象的画面,因为空冥天赋变得格外清晰 —— 他能 “看到” 广场上百姓脸上的眼泪(是喜悦的泪),能 “听到” 战士们喊的口号(“保卫新中国”),能 “触” 到城楼上飘下的彩带(落在他的肩头,软软的)。甚至能 “看到” 熟悉的人:李大妈抱着小芳,在人群里欢呼;王破军站在观礼台边缘,手里拿着那幅天安门图;小李在广场上疏导人流,脸上带着笑;老木匠举着小木盒,对着城楼的方向敬礼……
还有那些逝去的人:赵老栓站在广场的角落,手里拿着他教王卫国做的石雷模型,像是在说 “这太平俺没白等”;母亲站在城楼下方,手里攥着那半块绣着 “卫国” 的帕子,眼里满是欣慰;王破军的师父站在飞檐下,看着广场上的景象,轻轻点了点头……
“卫国,发啥愣呢?” 李大妈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是不是累着了?快再喝碗枣茶。”
王卫国摇摇头,擦了擦眼角(没掉泪,却有些湿润),笑着说:“俺在想大典那天的样子,肯定特别热闹。”
“那可不!” 李大妈坐在他身边,絮絮叨叨地说,“俺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等小芳长大了,俺要跟她说,你娘亲眼见过开国大典,见过新中国成立的样子!”
夜里,王卫国躺在土炕上,手里攥着王破军画的天安门图,怀里揣着老木匠做的小木盒,小红旗放在枕边。空冥感知里,胡同里的声音渐渐安静下来,只有远处的广播还在播放筹备通知,偶尔传来几声孩子的梦话,喊着 “红旗”“天安门”。
他想起魂穿前的自己,在历史课上看着开国大典的照片,觉得那是遥远的 “过去”;现在的自己,却成了这 “过去” 的参与者、见证者,甚至是守护者。他想起大纲里说的 “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同频共振”—— 从 1942 年的地窖幸存者,到反特英雄,再到开国大典的安保参与者,他的成长,从来都和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国家从苦难走向新生,他也从迷茫走向坚定。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缝照进来,落在天安门图上,“太平年” 三个字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王卫国闭上眼睛,嘴角带着微笑 —— 他知道,三天后的天安门广场,会比他想象的更热闹、更庄严;他知道,从那天起,中国会迎来新的开始;他更知道,自己的 “奋战” 还没结束,未来要学更多知识,造更多机床,护更多百姓,让这 “太平年” 一直延续下去,让那些牺牲的人、期待的人,都能看到 “万家灯火” 的景象。
他仿佛已经听到了礼炮的轰鸣,看到了红旗的飘扬,感受到了广场上那股能震彻灵魂的喜悦 —— 那是属于新中国的喜悦,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喜悦,也是属于他这个 “穿越者” 的、最真实的时代印记。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m.20xs.org)奋斗在激情岁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