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金吾弛禁,燃灯嬉游三夜,始于盛唐;狂欢五夜始于北宋乾德五年;大弛宵禁十日,夜夜灯火燎城,则始于我明。
京师灯市一般起于初八,灯是夜间狂欢,市为白天买卖,至十三而盛,迄十七乃罢。
东华门灯市最盛,另有大明门左右朝前市,外城穷汉市,正阳桥市,城隍市,庙市,观市。
京师寺庙庵观高达二百多所,内外城郊加起来上千余,可以想见,上元灯节是何等热闹。
节日期间,灯市口南北相向的临街楼台都会被人包下,勋家、戚家、宦家、豪家眷属在此观看烟火,以及轮番搬演的鼓吹、杂耍、戏舞。
皇家会去城楼观灯,赐御酒、撒金钱,与民同乐,就连女子们也要走出深闺,结伴观花灯、赏烟火,再去正阳门摸摸门钉,名曰走百病。
佳节难得,一连数日,张昊舍命陪幺娘,把京城坊厢街市逛遍,人形货架差点累报废。
京师诸衙开印之期,大约在节后几日,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朝服行礼后照常办公。
眨眼就是二月二,斗指正东龙抬头,京师依旧冻死狗。
这天百姓先把豚肉上供祖先,接着开吃,还要吃驴打滚,谓之财源滚滚。
幺娘入乡随俗,午饭是她亲自包的水饺,饺子馅就是猪头肉,酒楼祭神用过。
后半晌时候,北府来个小童相请,张昊立即赴约,盏茶时间便告辞出府,乘轿回了酒楼。
“这就是······”
严教授接过墨迹未干的题目,见张昊点头,内心的震惊无法言说,却再无伤感和愤慨,当即便凝神破题,他进化了。
响鼔不用重锤,快马不用鞭催,严老师如此上道儿,张昊很欣慰,亲自端来点心茶水,关上门下楼打拳,静候佳作。
二月初九,会试之期。
张昊五更寅正被幺娘推醒,手炉接着就塞到他怀里。
“说是春闱,哪有一丝儿春天的样子,这边太冷了,弄不好还会下雪,里面穿上皮坎肩,护膝等进场再穿,免得搜检麻烦。”
幺娘嘟嘟囔囔取来衣物,拿襕衫凑到灯下看看领子,抻开给他套上。
考试带的一应物事,都是她亲手准备,会试这三场大考与乡试不同,每场都要连考三天,不准出号房,因此防寒防病是首要。
出门天还未亮,冷风刺骨,有裘花随行,张昊没让幺娘跟着受冻,临近贡院,街道上成了灯笼的海洋,人流熙攘,车马辘辘。
会试一场要三天两夜,被褥吃食占了行李大头,举子弱鸡,顺天府衙专门在京县征调挑夫伺候考生,一场抡才大典,朝廷耗费巨大。
“少爷,没见到常州会馆的灯笼,那边有江南会馆的灯笼。”
裘花背着雨具皮褥朝东边指点。
贡院大街上人影憧憧,到处都是嗡嗡声,张昊挤过去,听到一个熟悉的腔调。
哎呀、真是志友筒子吔,还是那么活泼阔爱,他笑眯眯朝一圈儿士子拱手。
“诸位年兄,都到了啊。”
附近的嗡嗡声消失,有人惊讶,那是认出张昊的,有人好奇,那是不明所以的。
“原来兄台也是同道中人,在下丁世美,还未请教······”
那个被霸凌的圆脸举子见气氛不大好,从人群里钻出来打圆场。
“世美兄客气,在下江阴张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今日愿与诸君紫毫粉壁题仙籍,共跃龙门!”
张昊言辞铿锵,又朝一圈儿抱手。
众学子寒窗苦读,图的就是龙头望,哪个不喜欢听吉言,又有哪个不迷信,闻言纷纷回礼。
更有知道张昊小三元名头的,慷慨道:
“原来是江南才子当面,将相本无种,愿与年兄同往!”
“十年磨砺一杆笔,今朝定要展锋芒!”
“同往同往!”
读书人辈分就这回事,不看年纪,只论名次,张昊和大伙套瓷,原来这些人大多是二进宫,考了四五回的也不不少,岂敢在他这个连战连捷、锐气正盛的才子面前托大。
贡院龙门前的长队缓缓向前蠕动,四五千举人云集,乌泱泱一片,天色渐亮,模糊的面目渐渐清晰,老少混杂,还有东南亚的歪瓜裂枣。
会试又叫礼部试,考生不仅有举人,还有北大国子监生,歪瓜裂枣是藩属国的留学生,这些人能通过考试的几率极低,主要是为了镀金。
经过供给所,张昊出具考引领烛碳,再往前,闲杂人等统统被拦住。
裘花说句吉利话,卸下行李,退到夫役、奴仆队伍里。
蛋黄似的太阳露露脸,很快消失,终于挨到搜检,繁琐羞耻程度不亚于乡试。
张昊宽衣解带配合,他的物品不多,过检后匆匆穿衣,背包袱、领卷纸,披头散发进场。
前面的士子路过文昌大槐树,又排成了队,正衣冠郑重下拜,与后世学子临考,给中西大拿的雕像上薯片一个卵样,张昊直接闪过。
大明各地贡院考场类同,进来巡更道找到自己考房所在,号军查看他排号,打开木栅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非典型大明士大夫生存实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非典型大明士大夫生存实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