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垂竹叶因思酒,室有兰花不炷香。
官厅南窗边的黄杨木仙鹤腿花几上,兰花含媚吐蕊,满室幽香弥漫,沁人心脾。
李登云拿着一份神京报翻看,不过十来页,很快就见底,抿口茶说:
“德政时文、诗词耕技,士农工商,样样不缺,虽显繁杂,倒也可观,咏春是章参议的旧作吧?”
张昊小心回道:
“第一期试刊,人手不足,全靠章老师帮着拟定审编制度,忠君爱国、广布德音的办刊宗旨,学生念兹在兹。”
“这就好,涉及官方文书、宫廷大事等方面,尤须谨慎,如今观政到期,我问你,可有收获?”
李登云把报册丢案上,眼神望下来。
张昊沉思片刻,恭敬道:
“学生所得甚多,有一点感触最深,通政司当年等同圣上耳目喉舌,可如今、学生惶恐,只知上行而下效、上率而下行,为官当思三不欺,做事当以慎微为要、慎德为本、慎法为基、慎独为贵,此一去,定当不负老师期望,上报君恩,下爱黎民,不忘当日金殿献策初心。”
“善!”
李登云深受触动,捋胡子叹息道:
“我也没什么好教你的,香山偏远不毛,善待有用之身,罢了,你去吧。”
张昊行礼退下,出来又去各院话别。
他的授官已落实,原被分到晋地一个中县,看过地舆图后,又跑去吏部文选司找老于,换成极南海疆的穷乡僻壤——香山县。
不过香山现任知县年底任满,他暂时也不急,一路遛跶过去,那边正好到期。
轿子路过广济寺,顺路拐去香烛街报馆。
办神京报不是发神经,他前后筹划许久,砸银子在刑部街买了一处地产,给通政司筹办附衙,李登云这才愿意为他背书。
附衙用作提塘官的办事驻所,这些十三省驻京人员,理论上归兵部管辖,但是不在编,连个固定住处都无,京漂日子相当苦逼。
大明的提塘官历来由武举人和兵备官担任。
都司卫所武职多世袭,武科举沦为形式,没有殿试,也没有三甲区分,所谓的武状元,是明末将亡时,临时抱佛脚捣鼓出来的。
因此武举人只配去兵部候补下等军吏,兵备官不是守备官,同样是候补军吏,这些人做提塘官,类似试用,三年过后再说前途。
提塘官接收本省铺兵驿卒送京的奏疏公文,前往诸衙交差,他们还要去六科抄录中枢文件精神,时间紧任务重,主要摘抄关乎本省的信息。
完事之后,同行们聚在一起,再捡些有用的信息互抄,大明邸报由此诞生,铺兵会把邸报快马送回本省做内参,层层传抄,直至县级官绅。
六科不会公开军事和机密奏章,但是泄密事件,大多从抄录邸报这一环节发生。
他出钱建附衙,把提塘官集中管理,不但杜绝漏洞,而且增加了李登云的威权。
“少爷,生意这般红火,怕不要京师纸贵啊!”
裘花拉开轿帘,顺手拍了一记马屁。
报馆车马盈门,着实热闹,小书贩肩挑背扛,大书商们带着伙计,购买是京报要靠车载。
张昊弯腰出轿,淡淡装逼道:
“倭狗流窜闽广,纸张出口受阻,和丝绸一样,连年降价,再贵能贵到哪儿去。”
老吴闻讯从印坊跑来迎接,张昊走侧门,穿院来到印坊,天气晴好,不少匠师学徒在后园露天干活,去印刷坊观摩一回,临走交代:
“招募活字匠师、秀才小记的事你看着办,红薯土豆每期都要登报悬赏。”
“少爷放心,我理会得。”
老吴点头应承,西施阁交给他老婆打理,如今报馆他是掌柜,生意红火,自然干劲十足。
乘轿回酒楼,张昊一路都在盘算报社的事,他打算在十三省各大城市设置分社。
朝廷官方邸报的内容,极其干瘪匮乏,无外乎诏令章疏、官员任免、罪犯捉拿之类。
相关信息传抄到县级,时效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而且只在小部分士绅手中传播。
信息被垄断,百姓就像一世长聋、万年长夜,人民对信息的渴求,犹如久旱盼甘霖。
神京报是个大杂烩,绝对能满足士绅百姓的精神需求,这是一座独家专享的金矿!
想到章参议靠一首诗换来银子的惊讶、得意,张昊忍不住慨叹这个最坏和最好的时代。
大明最大的知识分子群体是秀才,报社提供就业机会,便有小记写手阿扑猪为他鼓与呼。
抢占和垄断全国市场极其重要,在京主持十三省报社建设任务,裘花是最佳人选。
这厮对访行套路谙熟,但还不够专业,腥闻传媒套路、情报系统搭建,尚需他点拨秘授。
可以预期,神京报风行天下之日,大明流行的书院结社、讲学结党,统统都要落伍。
他轻易就能包装一个文坛偶像,动动嘴皮子,什么前后七子、宗师巨匠,都要跌落神坛。
而且小记堪称最佳密探间谍,抗倭前线、北地九边,都是他们发挥才智的舞台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非典型大明士大夫生存实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非典型大明士大夫生存实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