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紫禁城,金銮殿。
永乐帝朱棣高踞龙椅,冕旒垂落,遮不住他锐利如鹰隼的目光。丹陛之下,文武百官分列两旁,气氛肃穆。今日大朝,有一件颇受瞩目之事——巡盐监察使陈潇,江南盐案功成返京,即将面圣叙功。
“宣,巡盐监察使陈潇,上殿——!”
随着司礼太监悠长尖细的唱喏,一身崭新青色官袍,却依旧难掩眉宇间那份独特跳脱气息的陈潇,缓步走入大殿。他步伐从容,面对这代表帝国最高权力的殿堂和两旁无数或审视、或好奇、或嫉妒的目光,竟无半分局促,反而带着一种近乎游览参观般的轻松写意。
“微臣陈潇,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陈潇依礼参拜,声音清朗,动作标准,挑不出错处。
“爱卿平身。”朱棣的声音从高高的御座上传来,带着惯有的威严,“江南盐案,爱卿处置果断,迅捷平息风波,追回国帑,肃清奸佞,有功于社稷。朕心甚慰。”
“陛下谬赞,此乃臣分内之事,仰赖陛下天威,及郑和公公、地方官员鼎力相助,臣不敢居功。”陈潇起身,垂首应答,言辞谦逊,无可挑剔。
朱棣微微颔首,对这份不居功的态度似乎颇为满意。他目光扫过殿中众臣,缓缓开口,声音传遍大殿:“陈潇听旨。”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想知道陛下会如何封赏这个横空出世的少年奇才。加官?进爵?赏赐金银?
“卿年少有为,才干卓着,于盐案、于农事、于工技皆有建树。朕特擢升卿为工部右侍郎,赐绯袍,赏金千两,帛百匹……”
工部右侍郎!正三品大员!以一个弱冠之龄的少年,一跃成为六部堂官之一,这在大明开国以来,堪称异数!殿中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吸气声和低语声,不少老臣面露惊容,甚至隐含不满。
然而,就在司礼太监准备将早已拟好的圣旨宣读完毕时,陈潇却忽然再次躬身,朗声道:“陛下!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哗——!
这一下,如同冷水滴入滚油,整个金銮殿彻底炸开了锅!拒……拒赏?!还是如此厚重的封赏?!这陈潇是疯了不成?!
朱棣脸上的温和瞬间消失,眉头微蹙,一股无形的帝王威压弥漫开来,殿内温度仿佛都骤降了几分。他盯着下方的陈潇,声音听不出喜怒:“哦?爱卿这是何意?可是嫌朕的封赏……轻了?”
这话已是极重,带着质问之意。
陈潇却仿佛感受不到那沉重的压力,依旧从容道:“陛下息怒,臣万万不敢!陛下厚赏,恩同再造,臣感激涕零,铭感五内!”
他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坦诚地迎向朱棣审视的目光:“只是,臣年未弱冠,学识浅薄,阅历不足。工部侍郎之位,关系国计民生,职责重大。臣蒙陛下信重,已深感惶恐,若再骤登高位,恐才不配位,德不称职,非但不能为陛下分忧,反可能贻误国事,此乃臣之罪过,亦非朝廷之福,更非天下百姓之幸!”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恳切:“且臣听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臣年少得志,已惹诸多非议,若再蒙超拔,恐成众矢之的,非但于臣自身无益,亦会让陛下背负用人不明之嫌。臣,实不愿因一己之故,令陛下圣明蒙尘!”
这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情真意切,既表达了对皇恩的感激,又剖析了利害关系,更将自己放在了为皇帝名声考虑的位置上。一时间,就连那些原本对他不满的老臣,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反而觉得此子虽年少,却难得懂得进退,知晓分寸。
朱棣紧绷的脸色稍稍缓和了一些。他确实欣赏陈潇的才华,但也对其有所疑虑。陈潇此刻主动退让,拒绝高位,反而让他心中的戒虑减轻了几分。懂得急流勇退,不贪恋权位,这份心性,倒比他展现出的才华更让朱棣看重。
“嗯……”朱棣沉吟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卿之所言,不无道理。既然如此,工部侍郎之位,暂且作罢。但卿立下大功,不可不赏。这样吧,朕特许你‘参赞机务’,可随时上书言事,直达天听。赏赐照旧。望卿戒骄戒躁,日后多为国效力。”
“参赞机务”,虽无实职,却拥有直接向皇帝上书的权力,这是一个极其清贵且拥有巨大潜在影响力的身份!比一个实职的工部侍郎,在某些方面更显皇帝信重!
“臣,陈潇,谢主隆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陈潇再次躬身,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他要的,从来不是固定的官职,而是接近权力核心的渠道和皇帝的信任。这一步,他走对了。
退朝之后,朱棣单独在武英殿召见了陈潇。
殿内只剩下君臣二人,气氛比朝堂上随意了许多。朱棣看着眼前这个心思玲珑的少年,直接问道:“陈潇,你拒了侍郎之位,除了你方才所言,可还有其他缘由?朕观你,并非甘于寂寂无名之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致诚请大家收藏:(m.20xs.org)致诚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