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全程坐镇盐田工地,白天指导百姓建造,晚上就对着天幕留下的印象,画图纸、琢磨细节,常常熬夜到深夜。齐桓公也多次亲临工地视察,慰问百姓和工匠,赏赐酒肉,鼓舞士气。百姓们干劲十足,原本预计一个月才能建成的盐田,只用了二十天就完工了!
盐田建成的那天,管仲和齐桓公亲自来到盐田,打开连接大海的木闸。涨潮的海水顺着沟渠,缓缓流入蒸发池,波光粼粼的海水铺满盐田,在阳光下闪耀着银白色的光芒。
“成功了!盐田建成了!”百姓们欢呼起来,脸上满是喜悦。
管仲望着眼前的盐田,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片盐田,更是齐国富国强兵的希望,是百姓安居乐业的保障。
接下来的日子里,管仲安排老盐工每天观察盐田的情况,记录海水蒸发的进度。一开始,蒸发池里的海水变化不大,百姓们有些着急,担心晒不出盐来。管仲安慰大家:“天幕所示,海水晒盐需要时日,耐心等待,定会有收获。”
十天后,蒸发池里的海水明显减少,颜色变得更深,变成了深褐色的卤水。管仲按照天幕所示,打开连接蒸发池和结晶池的闸门,卤水缓缓流入结晶池。
又过了五天,结晶池里的卤水开始析出白色的盐晶,一开始只是薄薄的一层,后来越来越厚,最终铺满了整个结晶池的底部,厚度达到了一寸左右,白花花的盐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同白雪覆盖。
“出盐了!真的出盐了!”老盐工激动地大喊,声音都在发抖。
百姓们纷纷围了过来,看着结晶池里的盐晶,脸上满是震撼与喜悦。管仲走上前,用手抓起一把盐晶,盐晶颗粒均匀,洁白纯净,比煮盐法煮出的盐纯度更高,口感更好。
“开始收盐!”管仲一声令下,百姓们拿起木耙,小心翼翼地将盐晶刮起,装入竹筐。木耙划过盐田,盐晶簌簌作响,装满盐的竹筐被一个个抬出盐田,运到附近的仓库存储。
当天收盐结束,统计结果出来了:五个结晶池,一共收盐一千二百担(一担约一百斤),平均每个结晶池收盐二百四十担,是传统煮盐法一口陶锅日产量的八十倍!
“一千二百担!我的天!”齐桓公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仲父,这海水晒盐法太神奇了!一天收盐一千二百担,比我们之前整个作坊一个月的产量还多!”
管仲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陛下,这只是开始!随着盐田不断优化,产量还能再提升!有了这海水晒盐法,我们齐国的盐业将迎来巨变,百姓吃得起盐,国家税收大增,称霸诸侯指日可待!”
消息很快传遍了齐国各地,百姓们纷纷奔走相告,为这神奇的制盐法欢呼。之前因为盐价昂贵,很多百姓只能淡食,如今听说盐价要大降,都激动不已,盼着能早日买到便宜的食盐。
***盐田产出食盐后,管仲立刻向齐桓公上书,请求降低盐价,开放盐业贸易。齐桓公准奏,下令将食盐价格降至原来的十分之一,同时允许齐国商人将食盐运往其他诸侯国销售,国家收取盐税。
盐价大降的消息一出,齐国百姓欢欣鼓舞,纷纷前往集市购买食盐。集市上,装满食盐的竹筐堆积如山,百姓们排着长队,争相购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终于能吃得起盐了!以后做饭再也不用省着放盐了!”一名老农买了两斤盐,激动地说道。
“这盐真干净,比之前买的盐杂质少多了,口感也更好!”一名妇人说道。
齐国的商人也看到了商机,纷纷组织车队、船队,收购食盐,运往鲁国、赵国、燕国、卫国等周边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盐价同样昂贵,齐国食盐质优价廉,很快就受到了各国百姓的欢迎,供不应求。
齐国的盐税收入急剧增加,从之前的每年十万贯,飙升到每年一百万贯,翻了十倍!国库变得充盈起来,齐桓公终于有足够的资金整顿军队,改良武器装备,训练士兵,齐国的军事实力大幅提升。
管仲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推广海水晒盐法,在齐国渤海沿岸建造了更多的盐田,总面积达到了上千亩,日产食盐上万担,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大的盐业生产国。
为了保证食盐的质量和供应,管仲还制定了盐业管理制度:设立“盐官”,负责管理盐田的生产、收盐、存储和销售;制定盐质标准,不合格的食盐不得上市销售;建立食盐储备制度,在丰收年份存储多余食盐,以备荒年使用;对运往国外的食盐征收统一的盐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的盐业日益繁荣,食盐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远销到周边十几个诸侯国,成为齐国重要的出口商品。各国为了购买齐国的食盐,纷纷用黄金、粮食、布匹、马匹等物资交换,齐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富有的国家。
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齐国的军事实力也不断增强。齐桓公用盐税收入整顿军队,打造了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大军,先后吞并了周边几个小国,扩大了疆域。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北杏召集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尊王攘夷”的旗号得到了各国的响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幕降临:我的短视频惊动了千古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降临:我的短视频惊动了千古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