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自严?”先前推荐曹于汴的东林御史首先皱眉,“毕公能力或有,然其久不在朝,于现今户部情势、天下赋税演变,恐已生疏。且其年事已高,精力是否足以担当如此繁剧?”
他担心的是毕自严并非东林核心,若他上台,东林党对户部的影响力将大打折扣。
那边推荐郭允厚的官员也立刻反驳:“毕自严当年在地方虽有小绩,然户部乃中枢机要,非同小可!岂能轻易委于一个罢黜多年之人?郭侍郎久在部中,上下熟悉,才是稳定大局之上选!”
他们同样担心毕自严这种相对独立、且有“清名”的官员上台,会清算旧账,损害他们的利益。
于是,刚刚平息一些的争吵再次掀起,变成了三方混战。支持曹于汴的、支持郭允厚的、以及少数支持毕自严的(主要是些看重能力的务实派官员),互相攻讦,各不相让。支持曹、郭的两派更是将主要火力对准了毕自严,试图将这个“第三方”候选人率先排除出去。殿内乱成一团,几乎要将屋顶掀翻。
朱由检看着这如同菜市场般的景象,知道火候差不多了。他需要出面收拾局面,并将自己的人选扶上马。
朱由检看了看王承恩,王承恩马上明白皇帝什么意思 。
王承恩用他那尖细的嗓音喊了声:“肃静!”。
争吵声戛然而止。所有官员都意识到自己失态,连忙整理衣冠,垂首听训。
朱由检目光如电,缓缓扫过众人,最终停留在李标身上,语气平和却带着决断:“李卿所荐,老成谋国,深合朕心。”
他一句话,先定下了基调。然后,他看向众人,开始陈述理由,语气沉稳而有力,仿佛早已深思熟虑:
“方才诸卿所荐,曹卿清望素着,郭卿熟悉部务,皆有其才,朕亦知晓。”他先肯定了双方的人选,以示公允,避免过于刺激某一方,“然,正如李卿所言,户部今日之局面,非比寻常。空虚至此,非寻常理财之法所能应对。需得一位既通晓钱粮根本,又能不囿于旧例、敢于任事开拓之臣。”
他将目光投向虚空,仿佛在追忆:“毕自严,朕亦素有耳闻。昔年在河西,整顿屯政,充盈军储,卓有成效,此乃实绩,非空谈可比。其人为官,清廉自守,不畏权阉,因而去职,此乃气节,朕所欣赏。”
他话锋一转,回到现实:“至于年事已高、久不在朝之虑……朕以为,正因其阅历丰富,方能洞察积弊之根源;正因其久离中枢,或更能以全新眼光审视困局,打破陈规!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用非常之人!”
他最后斩钉截铁地说道:“朕意已决!户部尚书一职,就由毕自严接任!”
御音落定,金口已开。
殿内一片寂静。东林党人和阉党残余们面面相觑,心中虽有不甘,但皇帝给出的理由确实难以驳斥。毕自严有能力、有实绩、有气节,而且最关键的是,他并非对方阵营的人!如果继续争吵下去,万一皇帝被对方说动,选了曹于汴或郭允厚,那对自己这方才是更大的损失。眼下这个结果,虽然未能如愿,但至少没让死对头占到便宜。加上此事确实来得突然,双方都未及充分串联和准备,再闹下去,恐怕也难有更好的结果。
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默契,在敌对双方之间悄然达成。
短暂的沉默后,首先是首辅施凤来出列,躬身道:“陛下圣明烛照,知人善任,臣等附议。”
他一带头,其他官员,无论是情愿还是不情愿,都只能齐齐躬身:
“陛下圣明!”
见无人再公开反对,朱由检心中暗暗松了口气,知道此事已成。他不再给节外生枝的机会,立刻目光转向文官队列前方另一位重臣。
“吏部尚书王永光。”
一位面容清癯、神色严肃的老臣应声出列:“臣在。”
“着吏部即刻行文,起复毕自严为户部尚书,令其接到旨意后,即刻赴京上任,不得延误!”
“臣,遵旨!”王永光干脆利落地领命。他作为吏部尚书,职责所在,对于皇帝最终选定一个能力与资历都足够,且相对中立的人选,内心其实是认可的。
朱由检点了点头,看着王永光退回班列,心中一块石头落地。毕自严的上任,将是他重整大明财政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他仿佛已经看到,那空空如也的国库,未来或许能在这位能臣手中,艰难地生出些许希望的微光。
然而,他也知道,将这微光变为现实,前方还有无数的艰难险阻,以及……这殿内诸多心思各异的臣工。他的目光再次变得幽深起来,今日这朝会,还未到结束的时候。
喜欢穿越崇祯:开局拯救大明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崇祯:开局拯救大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