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墨香书馆,午后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面上投下错落的光影。李清照与友人李歌、史学家周聿等人方才关于张角的争论虽已停歇,空气中却仍残留着几分思辨的余韵,三人还在低声探讨着历史的多面性,偶尔传来几声会心的颔首。
就在这时,一阵轻缓的脚步声自门口传来。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月白色锦袍的年轻男子缓步走入馆中。他面如冠玉,目若朗星,手中摇着一把素面折扇,扇骨莹润如玉,行走间身姿挺拔,自带一股潇洒不羁的气度。来人正是白玉堂,他今日并无公务在身,纯粹是闲来无事,想来墨香书馆寻几本孤本杂记品读消遣。白玉堂刚一进门,便被角落里传来的议论声吸引——正是李清照等人谈及的张角与黄巾起义之事。他心中微动,脚下步伐不由放缓,循着声音走了过去。目光扫过围坐的三人,嘴角噙着一抹淡笑,开口时声音清朗,打破了馆内的静谧:“几位先生方才所言,在下倒觉得有些诧异。”众人闻言,皆是一愣。李歌虽不认得此人,却见他气度不凡,不似寻常百姓,便起身拱手道:“这位先生看着面生,不知我等所言何处不妥?”李清照也抬眸望去,见这位陌生男子眉目俊朗,言语间透着几分独到见解,心中顿时来了兴趣,静候他下文。
白玉堂并未直接回应李歌,而是将目光转向李清照,折扇轻摇,语气带着几分探询:“这位姑娘,便是近来在翡翠城声名鹊起的李易安娘子吧?”
李清照起身回礼,浅笑道:“不敢当‘声名鹊起’四字,正是李清照。不知先生如何称呼?”“在下白玉堂。”他微微颔首,话锋一转,直奔主题,“在下听闻李娘子本是临安人士,如今临安城乃是南宋都城,赵构偏安一隅,按常理来说,那里才该是‘正统’所在,更显安全。可李娘子却偏偏舍弃临安,来到翡翠城——在南宋那些官员眼中,这里可是不折不扣的割据势力,易城主更是被他们斥为‘乱臣贼子’。不知李娘子此举,是何缘由?”这话问得直接,甚至带着几分尖锐,李歌与周聿都不由得屏住了呼吸,看向李清照,想听听她如何作答。
李清照神色平静,并未因这犀利的问题而窘迫,反而坦然笑道:“白先生此言差矣。所谓‘安全’,并非取决于是否为都城,也不在于是否被冠以‘正统’之名。翡翠城虽非南宋疆域,却是真正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之地。易城主一心为百姓着想,减免赋税,整顿吏治,抵御金人,让流离失所的人有了归宿,让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得以安稳度日。这般功绩,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自然爱戴有加。况且,金人铁骑虽凶悍,却也打不到这里来,这般安稳,临安城又岂能比得?”她的话语温婉却坚定,字字句句都透着对翡翠城的认可,对易枫的赞许。
白玉堂闻言,朗声笑了起来,折扇在掌心轻轻一击:“李娘子说得好!这正是历史上张角能聚数十万徒众、势力遍布八州的根本原因啊!”李清照心中一动,前倾身子,眼中满是探寻:“还请白先生详谈。”
“其实道理很简单。”白玉堂收起笑容,语气渐渐沉凝,目光扫过在场三人,“诸位细想,天下百姓所求,究竟是什么?不过是好好活下去,过上安稳日子罢了。至于统治者是谁,是赵氏皇族,还是他人,他们并不在意,只要能给他们带来安稳,能让他们有田种、有饭吃、不受战乱之苦,便会真心拥戴。”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当年的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灾荒连年,官府视百姓如草芥,赋税徭役压得人喘不过气,百姓走投无路,只能在死亡边缘挣扎。而张角站了出来,用‘符水’为幌子,给他们一口饭吃,给他们一丝活下去的希望,他们自然会义无反顾地追随。哪怕后来起义爆发,战火纷飞,最初的根源,也不过是百姓想要活下去的执念。”
“再看如今,”白玉堂的目光再次落在李清照身上,“赵构偏安临安,整日沉迷享乐,重用奸佞,对金人一味求和,割地赔款,全然不顾北方百姓的死活,也不顾中原失地的收复。他没能给百姓想要的安稳,自然难以赢得真正的拥戴。而易城主却做到了,他在乱世之中,为百姓撑起了一片天,翡翠城的百姓安居乐业,甚至连六万宗室女子都能在此得到庇护,这般景象,便是最好的证明。”李歌抚掌赞叹:“白先生此言一针见血!以往只从‘谋反’‘逆贼’的角度看待张角,却从未想过,百姓的追随,才是他势力壮大的根本。”
周聿也颔首道:“确实如此。民心向背,才是天下大势的关键。张角也罢,易城主也罢,皆是因读懂了百姓的诉求,才得以凝聚人心。”白玉堂微微一笑,话锋陡然一转,带着几分警醒:“可诸位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易城主与赵构开战,若是易城主不幸败了,那些执笔写史的人,会如何描绘这段历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靖康逆转:易枫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靖康逆转:易枫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