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4章:孩儿立志出乡关
到现在高句丽的使者团还在长安城老老实实的,都没有离开。
是他们不想离开吗?
恐怕事情已经没有那么简单了,就算是想要离开长安返回高句丽,长孙无忌也不会让他们就这么痛快的回去的。
不把他们压榨出最后一滴汁水,就让他们走,这不是长孙无忌和李二凤的尿性。
这俩人,主意打到高句丽本土去了。
“有劳中官了。”李复收敛心神,对那内侍客气地笑道:“还请回禀陛下,就说臣拜谢陛下恩典。”
拿了好处,说两句漂亮话。
内侍连忙躬身应声。
庄子上最近很热闹,书院将学生支援西部的各项奖励章程拟定出来之后,也张贴在了告示栏,让所有学生们都看到。
当看到书院和朝廷给予学生们的双重保障后,学生们的热情更甚。
“朝廷这是动了真格啊!还管家里!”
“是啊,还有书院的补贴也很丰厚!比留在长安当个普通文书强多了!不如去西海都护府搏一搏。”
“快看这条!在西海立的功,书院还会向朝廷举荐!也就是说,将来在西海都护府做的好,回来甚至有可能直接得官。”
做官,这是寻常百姓家阶级跨越的一道难以迈过去的门槛。
民与官,哪怕是小官,只要成了官身,那就不一样了。
学子们围在告示栏前,议论纷纷。
而书院为学生们举办誓师大会,日子也写在了告示栏上,就在三天之后。
三天之后,誓师大会结束,学生们便要收拾行囊启程离开长安,由朝廷的队伍护送,前往西海都护府。
三天!
只剩下三天了!
消息传出,庄子上更是陷入了一种临行前的忙碌与激动之中,已经报名的学生们开始紧张的收拾行装,与家人道别,与同窗室友话别。
三天的时间不过转瞬即逝,泾阳书院的广场上,旭日东升,金辉洒满大地,广场北侧临时搭建起一座高台,披红挂彩,庄重非常。
台前悬挂着巨大的横幅,上书一行遒劲大字:“大唐英才西进誓师,开拓万里建功立业!”
字依旧是颜相时写的.......
高台两侧,矗立着大唐龙旗与书院院旗,迎风猎猎作响。
台下,按照学院划分,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算学院的学子们身着各自统一的服饰,列成整齐的方阵。
他们大多年轻,脸上带着尚未完全褪去的稚气,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坚定,身姿挺拔如松。
广场周围,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书院师长,还有其他学生。
有的学生积极报名了,但是经过书院的思量,还是拒绝了他们。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前往西海的。
年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其次也是学识,刚进入分院才一年的时间,学到的东西,远远不够,因此,还是留在书院里,再打磨两年吧。
若非西海都护府那边实在是有人才缺口,甚至这些学生,李复都不愿意放他们离开书院。
百工百业的手艺技巧,说起来简单,可是实际上要学到手,而且学的都是干货,想要达到出师的标准,有天赋的,少说也要三年,资质一般的,需要五年。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先生们并非是一上去就要去教授什么技巧,更重要的是,磨炼学生们的性子。
做事,是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的。
就比如说暴脾气的人,不能去做火药。
这要是遇到个什么烦恼的事情了,脾气一上来,他说不定敢揣着火药去炸皇城。
当然,这也只是个比喻罢了。
除却书院里的学生,难得今日书院对外开放,只不过,能进来的,只是学生的家长。
家里的孩子要前往西海都护府建功立业了,作为家长,来参加誓师大会,也是理所应当。
辰时末,鼓乐声起,庄重而悠扬。
书院山长亲临,副院长李复,陆德明,颜思鲁等一众寻常时候不怎么在书院里露面的人,也都亲登高台。
巳时正刻,吉时已到!
司仪高唱:“大唐泾阳书院,西进支援誓师大会,启——!”
顿时,钟鼓齐鸣,声震四野。
书院司业梁甫上前,宣读《告西进学子书》。
“……此去西海,道阻且长!然,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尔等身负所学,胸藏锦绣,此正乃报效国家、建功立业之秋也!”
.......
话音落下,台下学子方阵中便爆发出雷鸣般的呼声:“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紧接着,朝廷鸿胪寺官员代表皇帝和朝廷,授予支援团象征性的“旌节”与“舆图”,寓意着赋予他们开拓疆土、宣示王化的重任。
而后,李渊亲自对学生们讲了几句,更是将学生们的情绪推向了更高处。
说完之后,李渊看向李复。
“让你们的副院长,泾阳王李复,说几句吧。”李渊笑眯眯的将李复叫到了台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