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正月中旬,朔风凛冽,卷过河北平原的积雪,随着刘黑闼反叛势力的败亡,洺水两岸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千里之外的长安太极殿内,李渊刚刚搁下朱笔,“剿抚并用,深得朕心”八字朱批在奏章上熠熠生辉。就在这位大唐天子为刘黑闼之乱渐平而略感宽慰之际,在西南边陲的巂州(今四川西昌一带),初春的阳光正洒落在连绵群山之间,这片本应安宁的土地,却因另一场叛乱笼罩在一片山雨欲来的躁动之中。
巂州,这个南接滇池、北连蜀郡的战略要地,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南的重要据点。这里群山环抱,泸水(今金沙江)奔腾而过,既是通往南诏的咽喉,也是各族杂居的熔炉。正值大唐立国未久,天下初定,边远之地的统治尚且薄弱。
正月十二日清晨,巂州城外的校场上,一场蓄谋已久的兵变正在悄悄上演。
王摩沙,这个在当地颇具威望的豪酋,此刻正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他年约四十,面容黝黑,额头上深深的皱纹记录着多年在边地征战的沧桑。他身披简陋的皮甲,腰间悬挂的却不是朝廷颁发的制式腰牌,而是一枚雕刻着奇异图腾的青铜令牌。
“诸位弟兄!”王摩沙的声音洪亮,在山谷间回荡,“如今天下虽定,然唐朝朝廷苛政,赋税日重。我巂州儿郎,岂能永世为奴?”
台下聚集的千余兵士,多是当地彝、汉混杂的边民。他们衣衫褴褛,手中的兵器也参差不齐,但从他们炽热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对王摩沙的绝对忠诚。
他身边的参军赵德,是一个曾在隋朝边军中担任过文书的中年文士,快步上前,将一面绣着“进通”二字的旗帜双手奉上。
“大帅,”赵德压低声音,“吉时已到。”
王摩沙接过旗帜,深吸一口气。他本是隋朝巂州镇守使麾下的一个校尉,隋末天下大乱时,凭借在当地的威望,逐渐掌控了巂州的军政大权。武德四年,唐廷虽名义上招抚,授予他巂州别驾的官职,实则处处受制于朝廷派来的刺史。
“改元进通,自立元帅!”王摩沙挥动旗帜,高声宣布。
刹那间,校场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唯有站在角落里的几个年长老兵,面露忧色。他们见识过朝廷大军的厉害,深知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
王摩沙起兵不久,远在长安的兵部衙署内,一份加急军报正被送到兵部尚书杜如晦的案头。
“巂州急报!”信使气喘吁吁,“王摩沙反了!”
杜如晦展开军报,眉头紧锁。他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此时大唐主力正在河北平定刘黑闼,若西南再起战事,朝廷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速报陛下!”杜如晦对身旁的侍郎吩咐道,随即展开地图,手指在巂州的位置重重一点,“此地若失,则巴蜀震动。”
半个时辰后,太极殿内,李渊看着军报,面色阴沉。
“这个王摩沙,”李渊冷笑一声,“朕待他不薄,竟敢如此!”
侍立在侧的宰相裴寂躬身道:“陛下,如今河北战事正紧,是否先遣使招抚?”
“不可!”杜如晦立即反对,“巂州地处要冲,若纵容其坐大,则南诏诸部必生异心。当速派精兵剿灭。”
李渊沉吟片刻,目光扫过殿内众臣:“骠骑将军卫彦现在何处?”
“回陛下,”兵部侍郎出列答道,“卫将军正在蜀中整训新军。”
“传旨,”李渊斩钉截铁,“命卫彦为巂州道行军总管,率兵三千,即日征讨。”
再说巂州城内,王摩沙正在他简陋的“元帅府”内接待各部首领。
府邸原是隋朝时期的镇守使衙门,虽然破旧,却依然是城内最宏伟的建筑。王摩沙端坐正堂,看着堂下那些来自附近部落的首领,心中既有得意,也有一丝不安。
“各位首领,”王摩沙举起酒碗,“现今,我王摩沙举事,非为一己之私,实为巂州万千百姓。朝廷赋税沉重,官吏贪墨,我等边地子民,苦之久矣!”
坐在右下首的乌蛮部落首领阿什扎站起身,他身着传统彝族服饰,腰间挎着弯刀:“王大帅,我们乌蛮部支持你。但你要保证,事成之后,泸水以南的盐井归我们所有。”
“这是自然。”王摩沙笑道,心中却暗忖:这些部落首领各怀心思,难成大器。
待众人散去,参军赵德凑近低声道:“大帅,据探子来报,朝廷已派卫彦领兵前来。”
王摩沙手中的酒碗微微一颤:“卫彦?可是那个在浅水原大败薛仁杲的卫彦?”
“正是。”赵德面色凝重,“此人用兵如神,不可小觑。”
王摩沙沉默片刻,忽然大笑:“来得正好!就让这个关陇名将,见识见识我南中儿郎的厉害!”
话虽如此,他心中却升起一丝阴霾。起兵之初,他本以为朝廷正忙于河北战事,无暇南顾,没想到反应如此迅速。
二月初,卫彦率领的三千精兵抵达泸水北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唐凌烟志》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20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20小说网!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唐凌烟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