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港的晨雾还未散尽,十二艘海鹘船已在港湾里列成纵队。船头的鹘鸟木雕在雾中若隐若现,船帆上绣着的“大唐使团”四字被海风鼓得猎猎作响。工部尚书刘仁轨站在旗舰的甲板上,整理着绯色官袍的褶皱——他怀里揣着李承乾亲赐的金鱼符,身后跟着五十名身着锦袍的使团成员,每人手中都捧着精致的木匣,里面装着即将带给倭国的“礼物”:《大唐礼典》《均田令》《唐律疏议》的抄本,还有一架用于演示《麟德历》的铜制浑天仪。
“刘尚书,海风渐起,可扬帆了。”副将上前禀报,指着远处天边泛起的鱼肚白,“按此风向,十日可达对马岛。”
刘仁轨点点头,目光扫过码头上送行的人群。太子李象站在最前面,手里握着一卷《海东舆图》,见他看来,遥遥拱手:“刘公此去,当让倭国知晓,大唐之诚,在礼不在兵。”
“殿下放心。”刘仁轨回礼,声音透过海风传来,“老臣定会将陛下‘共享太平’的旨意,原原本本带到平城京。”
海鹘船缓缓驶离登州港,船头劈开碧波,留下一道道雪白的航迹。使团成员里,有礼部选派的博士,正捧着《大唐礼典》默背注解;有刑部的官吏,在核对《唐律疏议》的译稿;还有两名太史局的官员,正调试那架浑天仪,准备在倭国演示唐历的精妙。
“尚书您看,”一名博士指着舱内堆放的另一些木匣,“这里面是陛下特意让带来的蜀锦、瓷器,还有三十副曲辕犁——陛下说,礼典是‘文’,农具是‘实’,要让倭国百姓知道,归唐不只是改规矩,更能得实惠。”
刘仁轨抚着胡须笑了:“陛下心思缜密。当年在百济,老臣就知道,百姓不认空道理,只认‘能种出更多粮食’的犁,‘能织出更暖衣裳’的纺车。这些曲辕犁,比倭国的旧式犁效率高三成,送到九州农夫手里,胜过千言万语。”
船队行至第七日,远远望见对马岛的轮廓。岛上的唐军戍卒已得到消息,驾着小艇前来引路。刘仁轨站在船头,见岛上的烽火台正升起“平安”信号,知道这里的驻军已按刘仁轨先前的吩咐,做好了接应准备——既显大唐军威,又不张扬,恰是“示以诚意”的分寸。
驶入倭国海域后,沿岸的景象渐渐变了。渔村的茅草屋旁,开始出现模仿唐式的瓦房;渔民们看到挂着“大唐使团”旗帜的海鹘船,不再像从前那样躲避,反而有人挥着手臂呼喊,其中几个还能用生硬的唐语喊“大唐好”。
“这是吉备真备大人的功劳。”使团里的通译是曾随遣唐使留唐的倭人,此刻指着岸边的唐式水车架,“他在平城京设了‘唐学馆’,教百姓说唐话、用唐器,连渔民都知道‘大唐的水车能多浇三亩田’。”
第十一日清晨,海鹘船驶入平城京的外港。码头上早已挤满了人,为首的是倭国天皇的弟弟舍人亲王,身后跟着吉备真备、菅原平等亲唐派官员,还有大伴氏、物部氏等旧贵族代表。双方刚一见面,舍人亲王便按唐礼躬身行礼:“大唐天使远来,倭国上下不胜荣幸。”
刘仁轨拱手还礼,目光落在人群中——吉备真备穿着一身簇新的唐式官袍,腰间的蹀躞带上挂着从长安带回的金鱼袋,见他看来,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而大伴氏首领则穿着传统的“束带”,虽也躬身,眼神里却带着审视,仿佛在掂量这支使团的分量。
进城的路上,刘仁轨特意让马车放慢速度。平城京的朱雀大街果然如传闻中那般,已初见唐风——两侧的店铺挂着汉文招牌,“唐式绸缎铺”“倭唐酒肆”的幌子在风中摇曳,几个孩童追着马车跑,嘴里喊着刚学会的唐语童谣:“长安月,照海东,唐倭人,共一家。”
“这童谣是去年学宫教的。”吉备真备骑马跟在车旁,低声解释,“天皇虽未明说,但对唐化一直是默许的。只是大伴氏总说‘唐化过深,失我根本’,暗中掣肘。”
刘仁轨点点头:“老臣明白。明日朝会,自会有分寸。”
次日,倭国朝堂设在“太极殿”(仿唐宫名)。刘仁轨捧着李承乾的敕令,站在殿中,声音朗朗:“大唐皇帝敕谕倭国天皇:海东之地,本为一家。昔年遣唐使往来,传我典章,习我技艺,可见民心所向。今琉球已归,岁稔年丰,朕愿与倭国共循唐制,兴农桑,办学宫,使百姓共享太平。若倭国归心向化,朕必待之如琉州,设官置驿,一视同仁。”
敕令读完,殿内一片寂静。倭国天皇坐在御座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几——那案几是用大唐送来的紫檀木做的,上面还摆着唐三彩。他看向大伴氏,对方立刻出列:“天使远道而来,美意心领。只是倭国自有国体,若骤然改易,恐生民乱,还请天使回禀大唐皇帝,容我等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吉备真备立刻反驳,“大伴大人忘了去年九州的饥荒?若依唐历耕作,何至于颗粒无收?若行均田之制,何至于百姓无田可种?大唐皇帝的诚意,写在《均田令》里,刻在曲辕犁上,岂是‘国体’二字能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唐储君》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20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20小说网!
喜欢大唐储君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唐储君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