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萼记:戈力闹端阳
下卷
第一回 瘟邪变异困脾扰肠 伯庸调方戈力显新功
端午过后,岳阳城的瘟邪虽退了大半,却没彻底消散。这天清晨,周伯庸刚打开药铺门,就见几个村民扶着一个妇人匆匆赶来,妇人脸色蜡黄,捂着肚子蹲在地上,每隔片刻就忍不住干呕,裤脚还沾着些泥水——竟是昨夜起的新症候。
“周先生,她昨天还好好的,今早起来就又吐又拉,浑身没力气!”同行的汉子急得额头冒汗,“村里还有好几个这样的,都说肚子里翻江倒海,吃什么吐什么。”周伯庸急忙扶妇人坐下,指尖搭在她腕间——脉象濡缓,不像之前的浮数,再看她舌苔,白腻得像一层薄霜。“这是瘟邪变了路子,从侵袭营血转到了困厄脾胃,”周伯庸捻着胡须沉吟,“之前的秽浊之气没散干净,反倒顺着经络沉到了中焦,成了‘秽浊困脾’之症。”
他想起前几日用戈力时,曾察觉果实的辛温之气能通利气机,苦能燥湿,只是之前多用于发散上焦的热邪,如今邪在中焦,得调整用法才行。正思索间,阿禾抱着一筐新鲜的戈力跑了进来,见药铺里满是病患,急忙放下筐子帮忙。“阿禾,你去田里采些藿香、佩兰来,再挖几根芦苇根,要刚冒芽的那种。”周伯庸吩咐道,又取出几颗戈力,在石臼里捣成泥,加入少量温水调成糊状,“你先帮这位婶子把这戈力糊敷在肚脐上,用纱布裹好,能温脾止泻。”
阿禾依言照做,妇人敷上戈力糊没多久,就说肚子不那么胀了。周伯庸又将藿香、佩兰与戈力一同放进陶罐,加清水煮沸,转小火熬了一炷香的时间,滤出浅黄绿色的药汁,让妇人趁热喝了半碗。半个时辰后,妇人不仅不吐了,还能扶着桌子慢慢站起来,脸上也有了些血色。“这药好神奇,喝下去肚子里暖暖的,像有股气在推着秽气走。”妇人感激地说。
消息传开后,村里的人都来要“戈力藿香汤”,周伯庸索性在药铺门口支起大锅,每天煮上几锅药汤,免费分给大家。他还特意教村民辨认藿香、佩兰的样子,让大家自己在家就能配药:“戈力辛温,能芳香化湿;藿香佩兰也是化湿的良药,三者同用,就像给脾胃撑了把伞,能把秽浊之气挡在外面。”
有天夜里,邻村的张老汉提着一盏油灯来求医,说他孙子吃了冷粥后,上吐下泻得厉害,已经没力气说话了。周伯庸带着阿禾赶过去时,孩子嘴唇发白,手脚冰凉。周伯庸急忙用戈力煮水,放温后给孩子泡脚,又用戈力泥敷在孩子的脚心(涌泉穴),说:“涌泉穴能引气下行,戈力的温性从这里渗进去,能温肾固脾,比吃药来得快。”果然,半个时辰后,孩子的手脚就暖了,也不再腹泻。张老汉看着孙子渐渐好转,对着周伯庸连连作揖:“您不仅救了孩子,还教我们这么多用法,这戈力真是咱们的救命草啊!”
周伯庸看着越来越多人靠戈力摆脱了病痛,心里越发清楚:草药的功效从不是一成不变的,得跟着病症变,跟着时节变。他把这些新的用法——敷肚脐、泡脚、配藿香佩兰——都仔细记在医案上,还特意标注了“中焦秽浊用戈力敷脐,下焦虚寒用戈力泡足”,生怕日后忘了这实践出来的经验。
第二回 外医质疑口传无据 病案实证戈力立名
就在岳阳城靠着戈力渐渐恢复生机时,从长沙来了位姓吴的医官,说是奉了府里的命令,来查看瘟疫的救治情况。吴医官穿着青色的官服,背着精致的药箱,一到岳阳就直奔周伯庸的药铺,看见柜台上摆着的戈力,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周先生,你就是用这不知名的野果给人治病?”吴医官拿起一颗戈力,语气里满是质疑,“我翻遍了《本草纲目》《千金方》,都没见过这东西的记载,民间口传的草药,未经考证,万一有毒怎么办?”周伯庸知道吴医官是个认文献的人,也不生气,只是笑着把他请进内堂,取出一摞厚厚的医案:“吴大人,您先看看这些,都是用戈力治好的病患记录。”
医案上记得清清楚楚:五月十二,救治小三子,高热抽搐,用戈力闻香、外敷、煮水,半日退热;五月十五,救治李婶,呕吐腹泻,用戈力敷脐配藿香汤,一个时辰止吐;五月十八,救治张老汉之孙,虚寒腹泻,用戈力泡脚,半个时辰回暖……每一条都写着病患的症状、用药方法、好转时间,还有村民的签字画押。
吴医官拿起医案,一页页仔细翻看,眉头渐渐舒展开来,但还是有些不放心:“就算有这些记录,也不能证明它没有副作用。而且《本草》未载,不合规矩。”周伯庸闻言,取来一颗新鲜的戈力,自己先咬了一口,慢慢咀嚼:“吴大人你看,戈力味辛微苦,性温不燥,我这些天每天都吃一颗,不仅没事,还觉得神清气爽。它能散秽浊,却不伤正气,比有些猛药温和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