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萼诗心记
楔子
大唐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猝发,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烽烟席卷中原,长安失陷,洛阳残破,无数黎民流离失所,诗圣杜甫亦未能幸免。他携家带口,辗转漂泊,于乾元二年秋抵达秦州。彼时秦州城郭萧瑟,秋霜早降,杜甫寓居城南一处废弃寒窑,茅屋漏风,四壁萧然。贫病交加之际,他却于乡野间偶遇一株红萼灵草,这株名为“红姑娘”的野果,不仅解其沉疴,更寄寓着他的家国乡情。
草木无言,却藏济世之智;民间有术,多为实践所得。这红姑娘在秦州乡野默默生长数百年,百姓口传心授其药用之法,虽未载入官修本草,却护佑一方生民。它的故事,恰是中国传统医学“实践先于文献”的生动注脚,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写照。从秦州寒窑到浣花溪畔,从诗圣笔下到后世典籍,这株红萼灵草,终将随诗名一同流传千古。
上卷
第一回 秦州秋燥侵寒窑 诗圣喉痹困孤愁
秦州的深秋,风如刀割,霜似雪凝。城南那处废弃的寒窑,更是破败不堪:屋顶茅草稀疏,挡不住呼啸的寒风;四壁泥土斑驳,多处漏着天光;地面坑洼不平,潮气氤氲而上。杜甫身着打满补丁的粗布衣裳,蜷缩在土炕一角,面色蜡黄,双眉紧蹙。连日来,他既要为一家老小的生计奔波,又要牵挂沦陷的故土、流离的百姓,忧思郁结,加之秋燥侵袭,一场顽疾悄然缠身。
起初只是咽喉微痒,继而干涩刺痛,不过三五日,便发展成咽喉肿痛,吞咽困难,连说话都变得嘶哑费力。“咳——咳——”一阵剧烈的咳嗽袭来,杜甫捂住胸口,咳得撕心裂肺,单薄的身躯剧烈颤抖。身旁的妻儿面露忧色,妻子杨氏端来一碗温热的米汤,轻声道:“夫君,喝点米汤润润喉吧,连日来你水米难进,如何支撑得住?”
杜甫接过碗,刚想仰头喝下,咽喉处传来一阵钻心的疼痛,米汤刚沾到喉咙,便忍不住呛咳出来,洒了满身。他长叹一声,将碗递还妻子,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清:“罢了,这喉咙……怕是要废了。”作为诗人,喉咙是他抒发胸臆的利器,如今连开口都艰难,更别提提笔赋诗、记录乱世疮痍,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
从中医而论,秋令主燥,燥邪易伤肺津。杜甫久居寒窑,饥寒交迫,正气亏虚,肺阴本就不足,又遭燥邪侵袭,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上承于咽喉,故发喉痹。喉为肺之门户,肺阴亏虚则咽喉失养,燥邪化热则灼伤喉络,是以肿痛难忍、声音嘶哑。杨氏曾四处求医,奈何秦州战乱之后,药铺多闭,郎中稀缺,即便寻到几位民间医者,开的汤药也多是寻常解表之剂,服后收效甚微。
这日清晨,杜甫挣扎着坐起身,想提笔写些什么,可刚一开口,便被喉咙的剧痛噎得说不出话。他望着窗外枯黄的草木,想起长安的繁华、洛阳的故园,想起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两行清泪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粗糙的案几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如今连自身都难保,又如何能为苍生呐喊?绝望之际,他只觉喉间如火灼烧,口干舌燥得仿佛要冒烟,连呼吸都带着灼痛感。
第二回 稚童捧来红萼果 清喉润腑解沉疴
正当杜甫愁肠百结之际,寒窑的柴门被轻轻推开,一阵清脆的孩童笑声传了进来。只见门口站着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孩童,梳着总角,穿着打补丁的短衣,手里捧着一小捧红彤彤的果实,像捧着一串迷你的红灯笼。这孩童是邻家的小儿,名叫石娃,父母早亡,跟着祖母度日,平日里常来寒窑给杜甫送些野菜、野果。
“杜先生,杜先生!”石娃迈着小短腿跑进来,脸上带着天真的笑容,将手中的果实递到杜甫面前,“我祖母说,先生喉咙痛,吃了这个就会好!这是‘红姑娘’,可灵验了!”杜甫抬眼望去,只见那果实外包着一层薄如蝉翼的红萼,形似含苞待放的花朵,又像一盏小巧玲珑的宫灯,红得似霞,艳得喜人。剥开红萼,里面是一颗橙红色的浆果,果肉饱满,晶莹剔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杨氏见状,连忙道谢:“石娃,多谢你和祖母惦记。只是这野果……能治喉痛吗?”石娃用力点头,大眼睛亮晶晶的:“当然能!前阵子我祖母喉咙痛得说不出话,就是吃了这个红姑娘好的。还有村东头的张大娘,前些日子得了肺热咳嗽,咳得整夜睡不着,我娘(石娃唤祖母为娘)采了一筐红姑娘,让她煎汤喝,没过三天就不咳了!”
杜甫半信半疑,他博览群书,读过《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本草典籍,却从未见过关于“红姑娘”的记载。但看着石娃真诚的眼神,又念及自己已是走投无路,便接过一颗红姑娘,轻轻咬了一口。初入口时,带着一丝酸涩,继而转为微苦,咽下之后,喉咙间竟泛起一阵清凉之感,那灼烧般的疼痛感竟瞬间缓解了不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