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明水县隶属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西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5°15′至126°30′、北纬47°00′至47°40′之间。全县幅员面积2400平方公里,下辖5镇7乡,分别为明水镇、兴仁镇、永兴镇、崇德镇、通达镇,以及双兴乡、永久乡、树人乡、光荣乡、繁荣乡、通泉乡、育林乡,常住人口约19万人。境内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土壤以黑钙土为主,肥力较高,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同时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产业也较为发达。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一)历史沿革
明水县的人类活动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为东胡、鲜卑等古代少数民族的游牧之地。清代以前,此地未设正式行政建制,属科尔沁蒙古杜尔伯特部游牧区域。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开放蒙荒,山东、河北等地移民陆续迁入明水地区垦殖,逐渐形成村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明水地区划归拜泉县管辖,设明水镇(因境内有“明水泉子”而得名,泉眼清澈见底,故名“明水”)。民国二年(1913年),经民国政府批准,从拜泉县划出部分区域,设置明水县,隶属于黑龙江省绥兰道,县治设于明水镇,“明水县”名称沿用至今。
1932年,明水县被日军占领,属伪满龙江省管辖;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明水县成立人民政府,先后隶属于黑龙江省、嫩江省;1947年黑龙江省与嫩江省合并为黑嫩省,明水县属黑嫩省;1949年黑嫩省分设黑龙江省和嫩江省,明水县复属黑龙江省;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后,仍属黑龙江省;1999年地级绥化市成立,明水县划归绥化市管辖。
(二)文化脉络
明水县的文化脉络以“移民农耕文化”为核心,融合了蒙古族游牧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清代以来,大量中原移民迁入,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生活习俗和民间艺术,与当地蒙古族的游牧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在文化传承方面,明水县注重对传统民俗、民间技艺的保护与发展,东北大秧歌、二人转、民间剪纸、农民画等艺术形式在当地流传广泛。作为农业大县,农耕文化贯穿于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如传统农具的使用、农事节气的庆祝、粮食加工技艺等,均保留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明水县的红色文化也较为突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当地群众积极参与革命斗争,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
三、历史人物与遗址
(一)历史人物
明水县历史上涌现出多位在不同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涵盖革命、农业、文化等领域,以下为部分代表性人物:
1. 李兆麟(1910-1946):东北抗日联军着名将领,虽非明水籍,但曾在明水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至1940年,李兆麟率抗日联军部队在明水北部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参与抗日斗争,多次袭击日伪据点,沉重打击了日伪势力,为明水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作出重要贡献。
2. 王尚廉(1913-1998):明水县兴仁镇人,早期革命工作者。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明水地区秘密开展党的工作,组织农民协会,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参与组织抗日武装,为明水地区的解放事业奠定了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明水县人民政府领导职务,致力于当地农业和教育事业发展。
3. 张富贵(1928-2010):明水县树人乡人,农业劳动模范。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建设,推广先进农耕技术,带领村民改进种植方法,提高粮食产量。1958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60年出席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为明水县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4. 刘凤英(1940- ):明水县永久乡人,民间剪纸艺术家。自幼学习剪纸技艺,作品题材以农村生活、民俗风情、花鸟鱼虫为主,风格简洁质朴、线条流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剪纸大赛并获奖,部分作品被收录入《黑龙江民间剪纸集》,是明水县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
(二)历史遗址
1. 新石器时代遗址:明水县境内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以“通泉乡遗址”最为典型。该遗址位于通泉乡境内,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文物,包括石斧、石锛、陶罐、陶碗等,距今约4000-5000年,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研究明水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依据,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